7月以来,强势高温长期霸居我国南方,其高温日数、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均超越此前最重的2003年,成为近63年来最强高温。在本周二台风“尤特”影响之前,广东也刷新了今年入夏以来的高温范围纪录。
与此同时,国务院6年前推出的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空调26℃”则似乎被搁置一旁。一些公共场所因空调温度设定过低,让市民从浑身冒汗到起鸡皮疙瘩,切身体会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经环保志愿者抽样调查发现,广州一半公共场所空调低于26℃,为被调查的九城中比例最高。家庭的用电量也因高温而屡被刷新,多地市民一再曝出高额电费单,空调长时间设定在较低温度运行成主要“推手”。
1 大商场今夏温度低于去年
本月12日下午,广州仍高挂高温橙色预警,直至傍晚“尤特”开始影响,连续悬挂了8天的预警信号才宣告撤下,连日的高温也拉低了不少公共场所的空调“下限”。
此时,位于农林下路的广百百货进出的顾客并不是太多。记者身着短裤短袖刚走入门口,便被室内的冷气吹得打了冷颤。一楼众多女鞋卖场的导购员都着长袖长裤工作,“没有什么顾客的时候,我们长期站着工作,不穿多点会觉得很冷。”
从一楼到三楼,商场内的室内温度没有太大差别,都在26℃以下,而超市门口温度更低,
广百百货对面的王府井百货场内温度也偏低。加上刚刚从外面淋了雨,“胳膊上都是鸡皮疙瘩。”穿着连衣裙的女顾客走进商场拍着左臂上的水说。
记者体验到的空调偏低情况并非个例。
由环保组织牵头的2013年度“我为城市量体温”活动一共召集九座城市(北京、南京、杭州、武汉、郑州、广州、上海、郴州、襄阳)共同参与,各城市分别在大暑(7月22日)、小暑(7月7日)两日号召各城市的志愿者集体前往公共建筑进行室内温度的测量。
根据各小组的数据收集发现:武汉地区有一成的建筑物空调设定低于26℃、上海地区有五成建筑物空调设定低于26℃、广州地区也有五成建筑物空调设定低于26℃、襄阳小组有两成建筑物空调设定低于26℃、郴州有一成的建筑物空调设定低于26℃。
广州50%场所低于26℃的比例比去年提高,在今年所有城市的横向比较中低于26℃的比例也与上海并列最高。
刘长华是今年“量体温”广州小组的负责人。“今年小组共测得数据60条,测量地点一般选在一些标志性公共场所,如广州图书馆、地铁站、广百商场等办公、商业、旅游、科教文卫、通信和交通运输建筑。”
“整体来看,宾馆相对控制得比较好。”刘长华在测量走访中发现,有些宾馆已实行26℃好几年,测量结果都不错,“商场特别是高档一点的商场,温度调得特别低的情况多一些。”
令刘长华印象最深的是最近一次测量,地点是天河区华成路的广州友谊商店。下午4时16分,商店大厅中央测得温度为22.2℃。“我在里面呆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膝盖骨都觉得很凉。”刘长华回忆,“而在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穿着比较厚的工作装。”
小组成员尝试与商店交涉,建议把室内温度调高一些。商店反馈,商场内的温度是由总部的统一标准来设定的。一般工作人员不能擅自调节温度。“国家虽然有26℃标准,但没有强制性措施。只能作为一个执法参考。”刘长华说,“一些高等场所惯用低温标准,以它的低温来显示它的豪华,用浪费能源来衬托商场的奢侈。”
2 高温煎熬居民电费一路飙升
如果说室外的空调温度持续走低主要关系公众的体感,那么室内居民的空调负荷大幅提升,则直接“肉疼”地反映到账面上。
广州海珠区市民吴小姐向记者反映,近两个月电费高达1250元,由于儿子尚不足一岁,基本需要在家有保姆带,“热得厉害的时候,基本上全天都要开空调,没想到电费已经进入第三阶。”
被高温持续煎熬的江南地区,有媒体从上海电力公司获悉,申城7月高温天气突破历史最高数,上海用电负荷今夏已8次刷新历史纪录。
面对“史上最热7月”,空调成为居民不得不依靠的度夏工具,开启时间大幅上升,电费也随之飙升。上海市民吴先生六口之家最近的一份账单显示,今年累计用电量已经达到3987度,半年刚过全年第一档电量3120度已经用完。而不少网友反映,因为高温连续突破40℃,在空调使用中不禁调到26℃以下,没想到电费飙升。
在“人煎天堂”杭州,连续40℃的高温,使空调的使用率大幅上升,空调负荷成为影响今夏杭州电网用电的最大因素。
长沙网友@小女子婷在微博中晒出了本月7日收到的电费单,1559.71元的电费让她感叹“七月炙热的长沙,一路飙升的电费”。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说,有研究显示建筑能耗中的第一杀手就是空调,占到50%以上。而空调的负荷已占发达城市夏季用电的40%,“网友晒出的高价电费,大部分是长期开空调耗能的原因”。而环保的相关研究表明,空调制冷时,设定温度每提高1℃,可省电6%-8%,设定温度调高2℃,最高可节电20%左右。
3 26℃标准实际执行开倒车
事实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适用于这条规定的公共建筑,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规定还指出,一般情况下,空调运行期间禁止开窗。
实际情况显然事与愿违。
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子教表示,许多商场温度偏低的原因,从技术上来说,空调负荷是按最大人流量来设计的,每天每时刻人数都在变化,一般情况达不到设计标准,所以会感到温度低。此外,夏季南方高温,湿度大,对百货公司的食品、纺织产品不好,为了保存东西而设定温度低。商场为了吸引顾客,是愿意付用电大这个成本的。
而从市民的角度看,周永章表示,26℃只是体感与节能角度上结合的推荐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不是你不做就罚你款。此外,也有很多人喜欢酷热天气下走进冷冰冰空调世界中的快感。如果要从制度上强制限定26度以上,不同人有不同价值观,难以短时改变。”但专家提醒,在高温持续并突破极限下,市民也为拉大空调与室外的温差而付出代价。
刘长华向记者介绍,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室内外温差在5-8℃甚至以上,就很容易得空调病,同时也造成了浪费。“像今年很多地方持续高温的情况,可以利用风扇,促进通风力度,就可以相对提高室内温度的舒适度。”刘长华建议,“并不一定要把温度调得太低。”
据某知名品牌空调技术人员介绍,对静坐或正进行轻度劳动的人而言,空调温度定在26℃时,房间的湿度保持在50%左右,比较适宜。“为节能,夏季的晚上开到26℃至28℃最合适。”他说,在恒定温度下,室温保持在28℃是最适合休息的。因为在休息时,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如果室温过低,第二天起来会出现浑身乏力、头疼、腰酸背疼、四肢痛、关节痛等症状,更严重时可以引发腹泻、“空调病”等更多疾病。而室内外温差太大对人体的伤害会更显著。
如何提高科学控温自觉性?
■解决思路
如何在空调使用中,让更多人自觉执行节能与舒适的平衡点,令“26度标准”脱离执行难?各地与专家也有了一些做法。
杭州因高温天气增多,开始了官方的“空调26℃”,对机关、商场、超市、宾馆(饭店)、银行、学校等用电大户进行了抽查。经过此次官方抽查,自7月8日以来,低于26℃的不合格比例在不断缩小。
据了解,杭州的此次行动重在培养用电单位的自觉性。第一次发现不合格,能源监察中心会下发“节能监察意见书”并抄送行业和节能主管部门,给出3-5日的整改时间。
复查还是没有达到要求的单位,则对其出具“强制性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强制要求该单位提出整改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达到整改要求。如果第三次检查还是不合格,就可以根据《浙江省节能监察办法》对单位实施处罚。
刘长华在与广东省节能监测相关机构交流中得知,广东省有望在年内推出有关节能减排的条例,其中就有关于执行空调26℃的内容。
有堵也有疏。今年夏天,上海市首次向城乡低保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发放一次性“防暑降温补贴”。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律师行业协会副会长黄绮曾经在两会期间提出过“上海实行冬天电价补贴政策”的建议。面对连日来的极端高温,她认为,高温天用电的话题和冬天用电的问题,性质上是一样的,相关部门该根据官方发布的气温、气象预警及时启动用电补贴政策,惠及市民。有专家建议,可以将空调温度与电价补贴挂钩来倡导节能,如果抽查发现空调温度过低,补贴可以进行扣罚。
而从整个控温链条的初始和终端层面,周永章表示,国内许多地方提出打造智能城市、低碳城市,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公共场所、办公场所空调的智能控温,这个在技术层面上已可以实现,问题是怎样进一步普及并推广到居民家庭。 此外,还应当从空调的生产源头抓起,“由生产企业控制空调所能实现的最低温是一条有效途径,在这国外已有先例。” 北京大学教授张世秋则建议,发挥消费者的力量,遵从“消费为环境负责”的理念,通过产品购买和各类消费行为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
精打细算省电有窍门
■链接
“空调设置在27℃-28℃,开两三个小时,室内温度就会降低,这时关掉空调开电风扇。出门前提前十几分钟关空调,房间里还是很凉快,记得把插头拔掉,这样也可以节约不少电。晚上睡觉设置好关机时间,避免空调一直开着浪费电。”环保热心人士李女士摸索出一套“省电法宝”。
“风扇配合空调降温是个非常好的办法。先开空调,等房间凉下来后,把空调关掉,再开电扇,这样房间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凉爽。”李女士说。
其实,空调安装也有讲究,室外机安装在靠阴面,或加盖遮阳罩,避免阳光直射机身也能省电。如果是新安装的空调,建议室内外连接管长度不要超过推荐长度,可增强制冷效果,也能起到省电作用。(记者 谢庆裕 实习生 何芯)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