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2013年的债券市场走势最为恰当。这一年里,债券市场经历了扫黑风暴的洗涤,也经历了“钱荒”来袭的惊恐。从上半年的暖春骤变至下半年的寒冬,熊牛转换之迅捷令人乍舌。
这些并不能解释债市下跌的藉口,去年6月以来债市下跌背后的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是脱离经济基本面的,可将其成为“非典型熊市”。结构性杠杆问题以及利率市场化分别是熊市的短期和中期原因,其背后是中国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巨大结构性问题和变化,这是理解和预测当前国内市场的关键。
随着外部需求的大幅下滑和内部需求增长乏力,实业部门利润下滑,转型困难,虽然融资需求旺盛却对高成本融资望而却步。
基建项目经济性较差,但政府行为的多目标追求、道德风险和融资主体的软预算约束共同导致了其融资需求旺盛。地产项目则由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而保持较高利润率,对融资成本不敏感。基建和地产成为中国经济中主要的加杠杆部门,对实业部门的融资需求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普遍推升资金成本。作为传统的债券投资大户,银行和保险资金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其对债券利率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和各类资管业务的发展,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攀升。其具体表现为,活期存款不断流失,竞争压力导致调高定存利率的上浮幅度,高成本资金主要来源的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加,同业负债成本亦不断上涨。保险公司也面临类似困境。
这也就让更多金融机构,强化了在债券、非标、存款和信贷四个子市场间的套利行为,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非标市场的壮大就是其表象。非标资产披着政府信用或同业信用的外衣,具有收益高、风险低的特征,极具吸引力。
在8号文(中国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前,银行主要通过理财资金在表外对接非标资产;8号文之后,银行加大力度通过自营投资(并通过同业业务加杠杆)在表内对接非标资产。保险公司则类似的用债权投资计划替代债券。银行和保险的资产调整行为使得债券需求被极大分流,债券资产在边际上被抛弃。
2013年6月以来,央行一方面要贯彻“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指示,另一方面出于宏观审慎考虑而要挤压同业杠杆,收紧货币政策。在资金抽紧后,机构投资者被迫面临资产选择,结果是抛弃债券买入非标。于是债券市场开始了一轮“非典型”熊市,这也就是在经济基本面温和的情况下,国债收益率创出或迫近历史高点的原因。
(作者系暖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金台观察》专栏是由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及外部专家联合撰写的短篇评论,提供具有洞察力的关于中国经济、商业趋势的解析。投稿或有关于文章的任何意见请联系cy#(换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