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共性难题。如何化解,需要有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要考虑到国内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联系。
产能国际转移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组合。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五次产业升级与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通过产能转移,产能输出地和输入地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就输出地而言, 体现着向产品高级化和高附加价值化发展。就输入地而言,通过接受国际产业扩散,能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完成原始积累,缓解就业压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过200多年的探索,国际上已形成两种产能国际转移模式。一是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导下的日本“边际产业”转移模式。二是基于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的美国“比较优势产业”转移模式。
比较与借鉴,中国产能海外转移既可走低端道路又可走高端道路。
低端道路――通过“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获得资源、合理避税、消化过剩产能和转移碳排放。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边际产业转移型”区位选择。即将边际生产成本已恶化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南美、东欧等国家,以消化过剩产能。这主要涉及机电行业和轻工服装业的加工贸易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市场寻求型”区位选择。一些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制造等,尽管产能在国内是负担,但像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在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大需求。
“避开贸易壁垒”型区位选择。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向那些拥有出口免税区的国家转移。如刚果政府正计划建造4个经济特区,刚出台的经济特区法律,赋予投资者多种优惠,中国如果将外贸加工产业转移出去到这些国家,可以实现“双赢”。
“资源寻求型”区位选择。选择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资合作,以形成战略资源和能源稳定供给带。能源方面, 中亚应重点选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为主, 在中东以伊朗为主、拉美以委内瑞拉为主。矿产资源方面, 应该选择印尼、越南的锡矿, 南非的黄金、铂金、钒, 澳大利亚的铁、铝、镍, 拉美一些国家如巴西的铁矿、秘鲁和智利的铜矿等。
高端道路——通过“优势产业”向欧美发达国家扩散,以获得技术、销售网络、规避“双反”和主权财富保值增值。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品牌和技术寻求型”区域选择。投资欧美国家的优质资产,以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和技术。全球著名品牌主要云集在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芬兰等国家,他们掌握着某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投资能够利用较少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获取一个较高的起点,适合于急于进入国际市场的生产型企业。例如,雅戈尔利用品牌投资模式成功进入欧美市场,最终树立自己的知名品牌。
“市场网络获得型”区域选择。中国“比较优势产业”走向发达国家,以获得全球销售网络。我国“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部分传统优势产业, 如中医中药、古典园林、传统食品等,是我国专有,任何国家都无法仿造的。二是已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产业,如已入选世界品牌百强的23个品牌(如国家电网、海尔、联想、五粮液、中石化、鞍山钢铁等)。这些产业能够基于产品优势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竞争,通过竞争能获得中国品牌企业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网络。从国际环境看,目前欧盟应该是中国“比较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最佳选择。
“规避双反型”区位选择。通过委外加工、国外办厂的方式,应对来自贸易壁垒的挑战。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对我国烧烤架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以来,连续十几年中国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为了规避“双反”,国内企业可通过委外加工、国外办厂的方式,应对来自贸易壁垒的挑战。如澳大利亚就是我国光伏过剩产能转移出处。由于澳洲没有光伏生产企业,中国企业不会面临与澳本土企业的竞争,不会产生类似欧美“双反”的贸易摩擦,也有效转移了中国光伏产能过剩问题。
“主权财富保值增值型”区域选择。以“债权变股权”方式走进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以实现主权财富保值增值。截止2013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3.82万亿美元,其中1.3万亿美元是美国国债。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国家财富在不断缩水。有必要创新和调整中国对美国投资债券的思路。近年来,各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策略都在变化,逐渐从传统的政府债券投资演变到兼做股票投资。新加坡淡马锡有38%的资产组合为金融类股权。我们可借鉴新加坡淡马锡经验,可以通过把债权转换为股权,实现对欧美金融投资转换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这既能解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问题,又能回避主权财富基金直接投资的敏感。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金台观察》专栏是由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及外部专家联合撰写的短篇评论,提供具有洞察力的关于中国经济、商业趋势的解析。投稿或有关于文章的任何意见请联系cy#(换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