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中联重科的三步跨越
第一阶段,中联重科股份制改造实现了A股上市。1992年,由时任长沙机械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创办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1997年在建设部的指导下,中联建机公司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由长沙建机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5家发起人,设立成立了长沙中联重工发展有限公司,股权结构是建机院74.75%,其他5家持有上市公司25.25%的股权。2000年10月,中联重科登陆深交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6.14亿。在1.5亿股总股本中,国有股49.83%,其他股东50.17%。中联重科迈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性一步。
第二阶段,母公司建机院改制到整体上市。经历股改后的中联重科实现了良好的股权治理结构,但是依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态。2003年,建机院回到湖南,2004年11月,湖南省国企改革办批准同意长沙建机院改制的总体方案。2005年10月,建机院完成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股占94.1%,员工持股5.9%(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增值的政策性奖励)。2006年5月,弘毅投资受让深圳金信安所持的15.83%的股权,成为了中联重科的第二大股东。2006年5月,湖南省国资委挂牌转让长沙建机院32.1%的股权,其中的24.1%转让给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8%转让给了弘毅投资。2007年长沙建机院向中联重科出售了和它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打散了建机院母公司,实现了最后的整体上市。2008年,长沙建机院作为母公司完成了工商的注销手续。2009年3月,建机院所持41.86%的中联股票,由其股东按持股比例承继,其中湖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24.99%,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12.56%,弘毅投资12.36%,其他股东50.09%,成为了一个全开放的公众公司。
第三阶段,发行H股,实现资本国际化。为寻求企业的国际化发展,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每股14.98港元发行8.69亿股H股,并且于2011年 1月5日 全额行使1.3亿股H股的超额配售权,首次公开发行H股10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50亿港元。这种情况下,股权结构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湖南省国资委变为第一大股东,16.77%,香港中央结算公司16.48%,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8.50%,弘毅投资10.96%,其他股东47.29%。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合理。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