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项目都尚处于施工建厂阶段
记者现场看到,大多数项目还在建设施工阶段,在彩色的招商广告牌后,还是工地。记者在台湾新城招商部碰到了一位前来咨询投资的商户,他觉得目前来看这里建设的还不太完善,想来投资是看上了这里的发展潜力和现在的价格优势。
投资的商户:现在看不出来。未来能发展服装产业啦,物流啦,这都有我们发展的空间。现在这块感觉好像不是太,给人第一感觉好像不是太好。现在要是进来投资的话对于我们来说能便宜点儿。
虽然,项目还需建设过程。但是,周边的楼盘早已闻风而动,把这些都当成了推销楼盘的噱头之一。
"您好某楼盘。廊坊的永清县,挨着京台高速。现在不是大红门和动物园南迁嘛,就在咱们项目旁边。"
据了解,“动批”形成于80年代中期,但是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破坏市容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次的搬迁或将分流10万人。而另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就业人口中,批发零售人员占到了11.6%。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批发市场的搬迁,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动批”最终搬向哪里?曾参与“动批”等大型批发市场外迁论证的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最终还是得由市场来决定。
马光远:动批搬到什么地方去,不是政府说的算。就是说得根据产业自身的特点,包括他的成本、他的定位本身,就是市场来选择,市场决定。包括搬迁过程中的一系列配套问题,都是市场来完成的。
不过,马光远强调,眼下,大家不应将目光仅仅聚焦在“动批”的搬迁问题上。因为,一个“动批”的搬迁背后,意味着整个北京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西城与廊坊,乃至京津冀战略合作的一个缩影。
马光远:包括动批在内的批发业往外搬迁的整个过程已经论证了好几年。西城区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90%以上,但有些服务业对于西城自身来讲可能显得比较低端,面临着一个升级的问题。比如说批发市场等等,面临着往外搬迁的问题。对于廊坊来讲,在承接一些相应的服务业,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土地、区位的优势等等。这种协定本身是一个双赢的一个协定。政府做产业整体的规划布局,跟我们目前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的精神也是吻合的。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