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财政支出增速示意图
本报评论员 苗凡卒
到12月份,财政资金仍有2.6万亿没有花出去。其实,这笔钱可以作为民众的福利,投入到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也可以定向补贴的方式,对特定产业和消费行为进行补贴。
上到国家,下到单位,年底突击花钱,多年来已成常态。近日,财政部发布数据,1至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26308亿元,完成预算的82.5%。到12月,财政资金仍有2.6万亿元待支。
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引来诸多疑问。当然,财政部门面临这样的诘问不是第一次,他们回答的内容也早有定式,比如说,买油的钱不能打醋,财政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比如说,这是财政资金拨付时间滞后,不存在年底乱花钱。比如说,这些资金多数用于民生支出,早花晚花都花在百姓身上。
按照财政部门的解释,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并无不妥。可是,“从来如此,便对么?”面对这花不出去的2.6万亿,我们不必过于纠缠于程序与细节。在这个中国经济的转型期,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这些钱用到哪里更有效,这些钱怎么花更有效。
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进行了九个方面的阐释。我们不妨结合中央关于新常态的阐释,说说2.6万亿该用来做什么。
一是减税。减税,首先可以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中央对于新常态的阐释,涉及企业的内容很多,比如说,“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再比如说,“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可是,中国企业沉重的税费负担,让小微企业难以成长壮大,让企业无力进行创新研发和转型升级。所以,少收点税费,可以让企业发展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
同时,减税还可以让百姓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新常态九大特征的第一条,说的就是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尽管难有准确的统计,但比例约在20%~30%之间,而发达国家大多在50%~60%之间。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先要通过减税,包括为企业减税和为个人减税,增加个人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从而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政府少拿点,个人多拿点,让大家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
二是加福利。中国的财政收入,不仅收得太多,而且花得太偏。从财政支出来看,多数国家用于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服务的开支,要占财政支出一半以上,但中国这方面的财政支出不超过30%。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花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自身消耗上了,前者是为了保增长,后者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实在太庞大。可是,为了拉动消费,我们必须把更多的钱投到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要缩小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只有这样,大家才敢把钱花出去,不用留着大把闲钱上学、看病、养老。
三是定向补贴。通过财政进行补贴,并不是一种花钱的好方式,效率低,易生腐败。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针对一些特定的产业方向和消费行为进行补贴,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举例来说,中央对于新常态的阐释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现在,为了节能减排,很多省市都对新能源车辆的购置和使用提供补贴,如果补贴能够推动新能源车的尽快普及,补贴也算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