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投資者開始信奉價值投資理念,當越來越多的股民將公司業績與券商研報作為投資利器之時,上市公司與機構卻一次又一次地欺騙了他們。走了一個綠大地,來了更多的萬福生科﹔出了一個“研報門”,又來了更多的離奇研報。A股的信任危機從未遠去。
每年“3·15”都是消費者維權的日子,大量黑心商家都在這一天落馬,然而作為金融消費者的股民卻在這一天投訴無門。2012年新上市的155家公司,去年整體淨利增速僅有0.23%,尚不及A股總體增速11.49%的一個零頭,近四成新股未能擺脫一上市就變臉的“宿命”。盡管有無數的變臉公司被投資者指為“造假”,但由於制度缺失,投資者的權益很難得到有效維護。
新股業績頻“變臉” 股民割肉嘆奈何
今年“3·15”之時,2012年的年報披露尚未正式進入高潮。但根據信息時報記者統計,截至昨日兩市已有310家公司發布年報,另有1137家公司發布了業績快報,剔除略有重疊部分,已有1374家公司揭開了業績陣容。而從這近六成公司的業績情況來看,A股業績“變臉”的殺傷力仍在持續。
2012年A股共有155家公司上市,如今這些公司中有21家披露了年報,還有115家公司則公布了業績快報,佔比近九成。整體來看,這136家上市公司今年共計實現淨利潤139.90億元,相比2011年的139.58億元略微增長了0.23%,這個成績還不及目前A股已披露年報公司總體淨利增速11.49%的一個零頭,新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由此可見一斑。在這136家公司中,48家在2012年出現了淨利下滑,佔比達35.29%。
排名新股“變臉王”的當屬去年5月11日上市的珈偉股份。2009年、2010年珈偉股份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6.5%和114.7%,公司在其招股說明書中宣傳未來三年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年均增長30%以上。然而上市僅僅兩個月后,珈偉股份就公布了上半年大幅變臉的業績預告,引起市場一片嘩然。而根據珈偉股份最近發布的2012年業績快報,公司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為4.53億元,同比減少25.07%﹔實現淨利潤818.64萬元,同比減少85.72%﹔基本每股收益為0.06元,同比減少89.09%。這樣的業績下降幅度,在目前已公布全年業績預告的次新股中毫不謙虛地位列第一。
與此同時,就連在IPO停擺前搭上末班車的浙江世寶,也未能擺脫一上市就變臉的“宿命”。浙江世寶於去年11月2日登陸中小板,幸運地成為IPO暫時關閘前的最后一家上市企業,而且其“瘦身”發行也一度成為市場焦點。然而相比仍在核查風暴中焦急等待的其他IPO排隊企業,浙江世寶由於業績突變如今正備受爭議。從業績快報來看,浙江世寶2012年營收同比下降12.39%﹔淨利同比下滑36.10%。而且若剔除浙江世寶去年1.13億營業收入中近2000萬元的營業外收入,其淨利潤下滑幅度將更加驚人。
券商預測“放衛星” 股民受損向誰訴
相對商品市場來說,資本市場的情況更加復雜,因為涉嫌造假的上市公司們往往擁有更多的“幫凶”。除了因IPO業績變臉而受到証監會處罰的多家審計機構之外,券商研報在這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少變臉公司的預測淨利潤都被券商大為高估,與實際情況相差之大令投資者大呼不解。
在上述有可比數據的136家公司中,記者對比了今年1月31日之前券商給予其預測淨利潤平均值與其實際業績之間的差距后發現,有84家公司的券商預測平均值都比其實際業績情況要好。也就是說,超過六成公司的業績都在被高估,而且其中三成公司業績都被高估了一倍以上。
以遠方光電為例,公司去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4.02%,廣發証券在對其三季報業績進行解讀時表示,整體經濟不振影響了遠方光電前三季度的業績表現,目前公司正在加快布局國內銷售網點,並且服務質量和產品市佔率有望進一步提高,海外業務也在積極拓展中,預計第四季度業績有望獲得提振,“鑒於公司未來成長性,維持公司買入評級”。與此同時,湘財証券在去年11月的研報中也以“蓄勢待發”來形容遠方光電的業績。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機構認為的第四季度業績好轉並未發生,遠方光電2012年僅實現淨利潤7247.74萬元,相比上年同期大降25.07%,這一增速甚至還比不上去年前三季的情況。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去年4月16日上市的康達新材、吳通通訊等公司身上。然而,如果說券商對於這些“變臉”公司的業績高估還有研究不透徹的理由的話,那麼業績露了餡之后仍被賣力唱多,就更加讓投資者難以理解。對於2012年全年淨利下降逾八成的吉峰農機,華創証券便發表其“獨到見解”,認為2012年業績下滑是公司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轉變的短暫調整,公司長期成長趨勢沒有發生改變,穩定增長的業績將逐步化解公司高估值的壓力。與此同時,對於2012年淨利潤繼續下降94%的比亞迪,部分券商也在逆向思維,國金証券認為投資者對其前景不必過分悲觀,招商証券認為亞迪已經具備“二次騰飛”的基礎,日信証券也給予其“推薦”評級。
記者觀察
股民權益誰來維護?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如果把這句引申到A股市場上,那就是每一家“變臉王”背后都有一個甚至更多的死忠唱多者。幾乎每個“變臉王”誕生之前都有機構對其進行推薦甚至是強烈推薦,卻鮮少有機構向投資者及時發出必要的風險警示。甚至在西洋鏡被戳穿了之后,個別券商還能繼續扯著大旗唱大戲,活生生地把一幕幕悲劇給“戲說”化了。
近年來A股投資者的維權意識也在加強,我們看到了更多的訴訟征集令,但本應走在前面的大環境改善速度卻並不能讓人滿意:市場參與者仍然我行我素,上市公司、保薦人、券商之間還在締造一個又一個“公開的謊言”﹔監管層的確在“調查”在“譴責”,但被懲罰的公司仍然只是個案,身陷綠大地欺詐的股民還未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說法,萬福生科又以更大的謊言繼續侵害更多股民的利益。
或許很多人忽略了,投資者也是消費者,他們在參與市場過程中的合法權益也需要得到維護。然而當越來越多的人在成為金融消費者之時,當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事件屢出不窮之時,現有的法律法規依然未能撐起一把有效的“保護傘”。
投資者應該找誰維權?其實境外成熟市場已經給出答案。集體訴訟制的效果眾所皆知,大量中國概念股在美股黯然退市就是很好証明。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盡管呼聲不斷,該制度在A股市場卻遲遲不見推出。証監會關於“研究設立散戶代理機構”的表態言猶在耳,但這種代理股民維權的方式也隻能作為集體訴訟制推出前的一種過渡而已。要想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嚴厲打擊A股市場違規行為,震懾越來越多的鋌而走險者,集體訴訟制度出台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