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宣告破產 誰來為光伏悲劇買單?--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股票頻道滾動新聞

尚德宣告破產 誰來為光伏悲劇買單?

2013年03月21日15:16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20日,持續半年之久的尚德破產風波終於塵埃落定,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對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實施破產重整。光伏巨頭的倒下,不禁讓我們反思,在各界不斷唱衰光伏業的當下,誰來為過去十年裡,中國太陽能產業迅速擴張、以致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買單?

  尚德正式宣告破產

  去年以來,國內光伏業一直新聞不斷。A股市場中,超日太陽的“董事長跑路”風波剛過,而今在美上市的尚德電力又成為光伏業的另一個傷疤。

  據介紹,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農行、中行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余額折合人民幣已達到71億元。如此巨額債務的產生,並不是無跡可尋。

  事實上,尚德的債務問題由來已久,自2012年7月宣布成為莫須有的德國債券欺詐案受害者並且損失了5.6億歐元之后,尚德再也沒有發出過財務報告。而尚德的市值早在2012年便蒸發了60%,其在2012年3月之前的4個季度共損失了6.46億美元。

  如此光景與八年前相比,恍如隔世。尚德電力股價也已從2007年的85美元高點跌至目前的0.6美元以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垃圾股。

  更令人欷歔的是,此前無錫尚德一度還作為光伏產業的領軍者,在國內的光伏業享有盛譽。其掌門人施正榮個人身價也在2006年最高峰時達到186億元,被稱做“綠色英雄”,而今卻在接受相關部門的調查。

  理性缺失引發“光伏熱”

  不可否認,光伏巨頭尚德的倒下只是國內光伏產業大蕭條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內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光伏業作為“綠色GDP”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在貸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毫不吝嗇。

  2005年,在無錫市政府的幫助下,無錫尚德完成企業私有化,原先佔尚德股份75%的國有股獲益后,相繼退出。同年底,各路資本共同募集8000萬美元,助力尚德電力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登陸紐交所的民營企業。

  揪心的是,彼時也正值光伏業利潤的最高期,尚德的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投身於光伏,各地政府也紛紛效仿,“光伏熱”就此展開。“當時的投資者似乎以為隻要有錢有機器,就能做光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看項目,大家都忽略了真正的市場需求。”一位投行內部人士回憶道。

  在浙江,高峰期該省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於2010年9月以后,規模均在10萬千瓦以下。越來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導致競爭加劇。國內行業利潤率從139%下滑到10%左右。

  國內多晶硅龍頭企業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對記者道:“供過於求起碼有一倍多,全球市場需求在2000萬千瓦左右,產能卻達到4000萬至5000萬千瓦,多余的2000萬千瓦隻能淘汰。”

  光伏悲劇誰之過?

  但隨著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歐洲等國家開始削減光伏補貼,刺破了國內光伏產業的泡沫。“為求利益,盲目上馬,不從長遠考慮,一直是光伏行業的隱患,歐債危機加速了它的爆發。”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

  大環境的惡化,讓嚴重依賴出口的光伏產業迅速進入“洗牌”階段,沒有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首當其沖。2012年下半年,多晶硅投資泡沫也開始破裂,全國43家多晶硅企業共計停產30余家,行業哀鴻遍野。

  “在過去,即使存在產能過剩和巨額債務,也還沒有企業破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如今尚德率先進行重組。也許在這以后,隨著產業的整合,還會有更多太陽能企業由於管理問題或市場短缺而開始調整戰略。”

  現今,尚德破產事件已被視為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前景惡化的標志。當初銀行為什麼對尚德這樣一家企業出手如此大方?在我國,為何盲目上馬、產能過剩的悲劇反復上演?地方政府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應扮演何種角色?值得各界反思。

  過度的投入最終帶來過剩的產出,這與地方政府發展光伏的雄心壯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為今天的產業悲劇埋下伏筆。隻有理性的市場行為發生作用,巨大的泡沫和虛假的繁榮才終將會化為虛無。記者 韓瑩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楊曦、楊波)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