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高考結束了,迎接這群近千萬之眾考生的,首先是一個超長的休閑假期﹔還有一個更壯觀的群體,全國的大中小學生也將迎來暑假。他們會如何消夏?比照日益繁榮的電影、手機、動漫游戲市場,要俘獲這群年輕人的芳心,國內的文化演藝市場顯然更不容易。
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國有文藝表演團體1422家,收入78.54億元﹔民營文藝表演團體10953家,收入111.06億元,佔全國文藝表演團體總收入的58.6%。而同期全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215億元,其中61部影片票房過億。全國1萬多家文藝院團全年總收入尚不及電影票房的90%。
與此相對應的,是產業鏈條上多種商演的落寞。一份由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國商業演出票房報告》顯示:2013年國內舞蹈商業演出(不含駐場旅游演出)、音樂會、傳統戲曲的全年票房、場次、觀眾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外,由於內容同質化、競爭加劇、市場不景氣等因素,旅游演出市場2013年觀眾首次下滑16.5%,急需劇目創作和營銷兩方面的創新﹔大型演唱會活動的日子也不好過,去年場次下降34%,票房下降3%。
也有相較景氣的產業,話劇、音樂劇、音樂節等在2013年都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話劇演出1.2萬場,同比增長12%,票房7.4億元,同比增長6.5%﹔音樂劇票房收入2.34億元,體量雖小,但增速高達21.7%﹔音樂節票房收入增長44.7%,成為增長最快的演出細分市場。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13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稱,在節儉辦晚會和簡政放權雙重政策下,我國演出市場正步入轉型升級,部分演出經營者逐步更弦易轍,從倚靠政府轉而面向市場。看起來,文化演藝市場正面臨一個略顯尷尬的參差與轉型階段,而全國電影票房的高速增長,印証了文化演藝市場的需求和市場潛力。國內演出行業格局未定,市場存在很多機遇和空白,一批業外機構恆大、萬達、華誼兄弟等的強勢進入,正在打破現有產業鏈條上國有院團獨大的格局。
很難說這些新鮮血液能立即改觀產業鏈條整體向下且參差不齊的頹勢。從2011年-2013年,全國投入143億元建成75家劇院,大部分處於二三線城市,但真正制約文化演藝市場形成完整產業鏈的,在於內容供應不足而導致的文化演出場館的嚴重閑置。
現實情況是,除北京、上海等演出較為發達的城市,大部分省市本地團體的演出內容難以支撐本地劇場,劇場演出內容的供應大部分來源於外埠團體和國外團體巡演。業內對全國兩千余家演出場館的統計顯示,閑置率高達48%,另有72%的劇場年演出場次不足50場。
怎麼讓有限的好節目、好內容有好的市場和營銷?業內開始嘗試利用現代營銷手段推進產業發展。如演藝眾籌、項目預售、微信支付等模式,以及建立演出內容巡演平台,由演出劇院、演出機構等共同發起巡演組織。2013年中國國際演出劇院聯盟就嘗試過“聯盟院線”模式進行全國百場巡演,將院團和劇場形成有效對接,使產業鏈上下游都獲得不菲收益。
從劇場到人群的距離遠不足一公裡,但就是這一公裡的路程,值得產業鏈上的各家好好開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