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港証監會起訴顧雛軍喊冤 私人司機曾因“洗黑錢”獲刑五年

吳君強

2014年06月26日16:46    來源:華夏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香港調查顧雛軍七年終起訴 申請凍結15.9億港元資產

  顧雛軍想給自己翻案,卻迎來了二份訴狀,這次是來自香港。

  6月20日,香港証監會一紙訴狀將顧雛軍告到香港高等法院,要求法庭凍結顧雛軍的約15.9億港元的資產,其中包括由代名人持有的約1.07億股海信科龍股票。

  25日,香港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公布了香港証監會的起訴書,對顧雛軍及其他高層人員展開研訊程序,追究他們在此期間涉及的市場失當行為,指包括顧雛軍在內的格林柯爾科技高管在2000年至2004年12月31日期間,涉及嚴重夸大公司財務數據的市場失當行為。

  顧雛軍“喊冤”之路陡然生變,出獄后一直強調自己是“受迫害”的他,將再次面臨一筆巨額民事賠償,香港証監會要求其向超過1300名少數股東作出損害賠償。此前,國內多家債權人已開展多起針對顧的民事訴訟,並已基本取得勝訴。

  不過針對指控,顧雛軍表現“強硬”。6月24日,顧通過個人微博發布聲明稱,對香港証監會的指責予以徹底否認,認為這是構陷,並聲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已啟動了再審程序,於2014年5月19日開庭審理了他的刑事申訴案,不久將會作出判決。

  記者從接近廣東省高院的人士處獲悉,廣東省高院只是在今年1月受理了其申訴申請,目前尚處於再審程序中的立案審查階段,顧所說的開庭及判決完全是偷換概念。

  不過,關於顧出獄以來的是非及當年未解的諸多謎團應該很快會隨著兩地法院的審理而大白天下。

  耗時七年的起訴

  6月23日,香港証監會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對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格林柯爾)前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顧雛軍以及其他高層人員展開法律程序和研訊程序,並尋求法庭頒布強制令,凍結顧雛軍實際擁有的價值約15.9億港元的資產,以及頒令向超過1300名少數股東作出損害賠償。

  此時,顧雛軍出獄已2年。顧雛軍一手打造的格林柯爾科技於2000年7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籌得資金7000萬美元。顧通過其注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個人全資公司格林柯爾資本有限公司持有格林柯爾62.6%的股份。2005年8月格林柯爾停牌,2007年5月被撤銷上市公司資格。

  上市一年后,格林柯爾憑借亮麗的業績引起市場關注。2000年格林柯爾年報數據顯示,當年收入是1998年收入的3300倍,實現利潤2.69億元,當年純利潤率約70%。這引起市場廣泛質疑,多家主流媒體通過調查,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數據,格林柯爾在造假。

  香港証監會通過調查認為,顧雛軍於2001年至2005年期間,串通公司其他8名高層,批准格林柯爾及其子公司向市場發布多份經審核賬目及全年業績。其中部分賬目內容屬虛假及誤導,包括夸大公司所持的存款及隱瞞部分債務,上述年度的資產淨值分別被夸大人民幣4.87億元、人民幣6.53億元、人民幣9.82億元、人民幣10.62億元及人民幣9.04億元,相當於格林柯爾在上述年度的總淨資產值的43%至80%,格林柯爾的收入和盈利因此被高估。

  這也與顧雛軍在科龍電器上虛假記載等違法手段類似。根據証監會2006年對顧雛軍等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2002年至2004年,科龍電器採取虛構主營業務收入,少計壞賬准備、少計訴訟賠償金等手段編造虛假財務報告,導致三年分別虛增利潤1.2億、1.18億和1.5億元。

  這項調查歷時7年,涉及多個轄區,香港証監會稱“這是証監會在這段期間內最復雜的調查工作”。據記者了解,香港証監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並花費不菲。

  除了財務造假外,顧雛軍還被指秘密持有1.07億股海信科龍股份(原科龍電器)。

  香港証監會在訴狀中稱,已經識別出有16個公司或他人戶口為顧雛軍代持約1.07億股H股,並向法庭要求委任管理人接管該批股份。

  1.07億股H股約佔海信科龍已發行H股4.59億股的23%。按照6月23日海信科龍的收盤價8.83港元計算,這部分股權市值約9.45億港元。

  據了解,購買這些股票的資金很可能來源於內地。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2月,香港証監會就懷疑格林柯爾高管涉嫌將科龍及格林柯爾控股兩家上市公司的資金,通過地下錢庄轉移至香港並用於購買股票的情況,香港証監會當即提示海信科龍尋求對該1億多股股票進行保護。隨后,海信科龍向高等法院申請了凍結令。

  2013年9月,顧雛軍私人司機張俊因為“洗黑錢”被香港區域法院判處有期徒刑5年9個月,而涉案財產即是顧雛軍實際擁有的約1099萬股海信科龍的股票。

  香港區域法院的判決書顯示,張俊以每股0.89港元從“海信科龍”相關人士購入1100萬股海信科龍的股票,並以相同價錢向其他6名人士出售541萬股的交易,絕對不合理。而彼時,海信科龍的股票價格為每股7-8元人民幣。

  法院認為,被告人月入不足15000元,卻擁有財力以近1000萬元從和“海信科龍”有關的人士取得以顧雛軍為最大股東及董事局主席的“海信科龍”近1100萬股的股票,這些股票就是“黑錢”。

  據記者了解,香港有史以來金額最大宗的洗黑錢案主角余德健於2010年獲刑7年半,其罪行之一就是科龍資金從深圳通過地下錢庄轉入香港。

  截至記者發稿,香港証監會並沒有回復本報要求置評顧雛軍言論的申請。

  高調喊冤的真相

  香港証監會的起訴,使得“后顧雛軍案”再添變數。

  2001年,顧雛軍旗下火線注冊成立的順德格林柯爾收購科龍電器26.43%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此后,顧雛軍又接連收購了美菱電器、亞星客、襄陽軸承,雄心勃勃要打造格林柯爾系。

  不過,隨后科龍及格林柯爾系一系列財務問題引起國家審計署、深交所和香港聯交所的高度關注,社會輿論也廣泛質疑,最終導致監管層介入,2005年顧雛軍案發。

  2009年,顧雛軍以虛報注冊資本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以及挪用資金罪被終審判決10年有期徒刑。

  2012年,顧雛軍提前出獄,高調喊冤。在北京安徽大廈舉行記者招待會,面對百余家媒體,顧雛軍頭戴“草民無罪”的高帽出場,引起轟動。

  今年年初,顧雛軍方面透露,當年的“冤案”已得到中央有關高層重視。隨后,2014年1月17日,廣東省高院發出受理通知書,正式受理顧雛軍申請再審的訴求。按照法律程序,廣東省高院下一步將對顧雛軍案是否符合再審立案條件進行審查。

  在申訴中,顧雛軍及律師向廣東省高院提供了15份新証據,自証其無罪。

  但記者通過查閱梳理當年眾多權威資料發現,顧雛軍所提供的新証據難以言“新”。

  對於虛假注冊罪,顧雛軍拿出來的新証據是廣東格林柯爾公司2003年獲得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証書》。顧雛軍認為,按照廣東省規定,這類企業可以按70%無形資產注冊,這可以証明他不存在虛假注冊罪。

  記者發現,當年收購科龍電器時,順德格林柯爾注冊資本金12億,其中無形資產出資高達9億元,佔注冊資本總額的75%,這遠遠超過當時《公司法》設定的20%條線。

  但當年控方在起訴顧時並沒有糾結於比例問題,而關注於其后來的虛假注資行為,在股權順利轉讓后,順德政府要求順德格林柯爾現金或者實物資產必須達到9.6億元,這意味著還需要再繳納6.6億元的出資額。迫不得已,顧雛軍利用科龍資金,通過來回倒款的形式,制造了天津格林柯爾向順德格林柯爾投資6.6億元的假象,最終用相關虛假資料騙取了順德工商部門的變更登記。

  針對判決書認定的虛增科龍業績,顧雛軍反駁,壓貨銷售是制造業普遍採取的銷售模式,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更非虛假銷售。

  但事實是,科龍僅在2002年就有4億的銷售收入只是開票,並無真實交易,相關存貨實物封存於科龍電器的倉庫未發送給客戶,根據財政部企業會計准則有關規定,這不能確認為當期收入。而2003年底注冊成立的安徽合肥維希公司和武漢長榮公司,最終經調查証實是顧雛軍為了虛增銷售收入而專門設立的,這兩家公司在顧雛軍通過壓貨進行作假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對於侵佔資金罪,顧雛軍出示了畢馬威會計師針對江西科龍和江西格林柯爾之間的2002年7月到2005年4月之間的財務審計報告,顯示科龍流入資金為13.36億,流出為9.74億,科龍順差為3.62億。顧雛軍據此稱,是格林柯爾在向科龍“輸血”。

  而事實是,畢馬威的調查結果時間跨度為2001-2005年,這期間,科龍還同疑與格林柯爾系有關的公司發生了不正常的現金流向。這一部分,科龍的流入資金為10.17億,流出為19.02億,而這段時間格林柯爾對於科龍的資金輸出是2.93億,兩相相減,該報告最終結論認為,5.92億元隻能代表著科龍公司的最低損失。

  此后,科龍根據畢馬威的現金流報告向佛山市中院民庭提出多起民事訴訟,據粗略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科龍發起20件訴訟,勝訴標的額為7.2億。

  歷史謎團或將解開

  出獄后的顧雛軍疲態蒼老,以弱者示人,贏得了部分輿論的同情,不過香港証監會的指控,卻又從正面揭穿了其多個謊言。

  顧曾在接受香港証監會調查時說自己決不會炒作股票,但卻暗地持有上億股的科龍股票﹔他出獄后說資產被全部剝奪,隻能靠前下屬的接濟為生,但香港証監會卻向高等法院謀求凍結的資產高達近16億港元﹔他還聲稱廣東高院已經開庭審理了他的申訴案,不久將判決,但事實上該院目前只是查審其申訴……

  面對香港証監會的控告,顧雛軍除了“徹底否認”,並沒有給出任何反駁理由。

  一位熟悉當年科龍案的原監管層人士向記者稱,顧雛軍採取斷章取義、一知半解地理解混淆是非,採用偷梁換柱、避重就輕的手法向外行特別是一些不懂公司與財務的人士曲解真相,頗具迷惑性。

  事實上,顧雛軍善用輿論,制造受害者形象,大打悲情牌。

  顧雛軍2012年9月6日出獄,13日已經熟練使用微博召集記者。在這次發布會上,顧雛軍直指廣東省現任領導和証監會前高官,在當前社會環境大背景下,“舉報貪官、國進民退、迫害企業家”的字眼,每一個都能撩撥起民眾的神經。

  這並不是顧雛軍首次使用舉報信,在上世紀90年代,顧雛軍創辦華曌空調公司生產的“小康空調”的安全性能和制冷性能,多次均未達到國家規定標准,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惠州市有關部門聯合責令華曌公司立即停產,認真整改。但出人意料的是,顧雛軍很快向該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狀告惠州市技術監督局。伴隨著起訴的進行,一封題為“一起駭人聽聞的打擊報復案”的控告信不斷飛到各大媒體記者案頭。

  這一次,顧雛軍依然認為,一個勢力幾乎無所不達的利益集團在陷害他,於是再次祭出當年小康空調被查處時的手法,拋出了一封揭發“建國以來最大的貪污案”的舉報信。

  這份長達27頁的舉報信,核心內容就是監管部門收受科龍競爭對手的巨額賄賂,以虛假理由騙取國務院同意調查科龍,進而達到侵佔其股權的目的。用顧的話說,他最希望知道的是當初証監會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對科龍電器進行立案調查。

  這封舉報信曾遭到相關媒體一一辯駁。而記者在翻閱該舉報信時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細節,該舉報信中稱:“一位有良心的中國証監會工作人員曾給顧的父親寄過一封舉報信揭發科龍案真相。”在這位有良心的証監會工作人員的揭發信中3次提及証監會,但有兩次將“証監會”寫成了“証券會”。

  事實上,顧希望知道的答案早有定論,國務院在2007年的行政復議裁決書中也有過詳細回應。2004年,輿論的廣泛報道質疑引起監管部門重視,2005年1月,國家審計署將科龍電器涉嫌虛增2003年1.5億元利潤的情況轉至証監會處理,當月香港聯交所對格林柯爾關聯交易行為進行公開譴責,種種跡象無一不昭示著科龍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2005年2月中國証監會作出立案稽查的決定。

  只是顧雛軍對此視而不見。以至於有媒體這樣報道:並不復雜的事實和道理,卻似乎仍不足以打破顧雛軍的“被害妄想”。

  回望歷史,真相和謊言都漸漸浮現,但科龍一案依然有太多的謎團。譬如,顧的主要罪責是挪用資金罪,那麼這些轉移的資金現在哪裡去了?香港証監會申請凍結的15.9億資產,除了近十億的海信科龍股票市值外,還包括什麼?而在歷經証監會、銀監會、國資委、公安部門查處,國務院行政復議裁決、檢方提起公訴、法院經過二審審理后,廣東高院又是據何受理了顧的申請?

  從目前有據可查的資料中,結合香港証監會最新的信息披露,或許可以初步推斷,顧當年挪用的資金很可能轉移到了香港,再配合控制科龍和格林柯爾的優勢,輔以虛假信息,進行股票炒作,而從中,顧獲得了不少收益。但這一猜測有待香港方面的進一步証實。

  隨著香港証監會發起的訴訟和研訊程序漸次展開,相信這些謎底或將最終浮出水面。

(責編:章斐然、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