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和股票市場高度相關,股指期貨上市后,一些客戶帶著股票市場固有思維和交易習慣參與進來。個別參與者沒能仔細區分股票和股指期貨兩者的本質差異,把股指期貨當股票“投資”甚至“炒作”,陷入產品認知不足、“多頭”習慣思維、套用股票操作手法、主觀臆測走勢等種種誤區,給自己帶來不小的損失。
誤區一:期指當股票,避險當投資
一些投資者把股指期貨當作與股票一樣的資產進行買賣,將股票的價值投資理念套用到股指期貨上,這是對股指期貨本質的誤讀。作為股票的風險管理工具,股指期貨並不屬於資產,也就不具備投資價值,隻有工具使用的補償價值。
從本質上講,股指期貨並不存在“投資”概念。股票交易的目的是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要麼在企業成長中分享股息,要麼在股價上漲中獲取資本利得,是一種財富增值的工具。而股指期貨只是為股票持有者提供轉移價格風險的工具,最大的功能是保值避險,其盈虧與股票盈虧的本質含義截然不同。對於避險者而言,參與股指期貨的最主要目的是對沖現貨風險,在持有股票現貨的同時,在股指期貨市場持有反向頭寸,鎖定風險,好比為股票上了保險。其股指期貨市場盈利對應的是股票市場虧損,反之亦然。因此,避險者在股指期貨市場的盈虧是其對沖現貨風險的補償或成本。對於投機者而言,他們是避險者的對手方,為市場提供了流動性,賺取的是對承擔風險的補償。
誤區二:長期持有,“買長”不動
受股票交易思維影響,一些股指期貨客戶具有長期持有、“買長”不動的習慣。這在股指期貨客戶平均買持倉周期大於賣持倉周期中可見一斑。
除非企業倒閉,持有股票理論上沒有到期期限,可以長期持有。股票價值投資者一般主張長線運作,股票趨勢投資者在行情反轉前也樂於長期持有。而股指期貨合約有固定的生命周期,到期要麼移倉要麼交割,不具備長期持有的基本條件。
誤區三:習慣“多頭”思維,不能及時止損
一些股指期貨參與者局限於股票的“多頭”思維,習慣性地期望市場上漲。如果一味做多,一旦市場出現不利走勢,所持有的多頭頭寸將受到虧損。很多股票投資者因為套牢而“被”長期持有,甚至自嘲“炒成股東”或權當“存銀行”,也許會等到翻本的那一天。可是,杠杆和當日無負債結算等特點,讓股指期貨客戶可著實“套不起”。有些股票投資者習慣於“越跌越買”、“拉低持股成本”等操作手法,這些手法如果套用到股指期貨上將是非常危險的。
誤區四:忽視杠杆“雙刃”,低估虧損幅度
杠杆交易是境內市場股指期貨與現貨在交易機制上的重大區別。買賣股票的理論最大虧損是全部本金。而股指期貨的保証金交易是把“雙刃劍”,盈利與虧損都成倍增加。不少股指期貨參與者希望通過杠杆放大賺錢效應,卻往往忽視杠杆效應同樣可以導致虧損倍增的局面。一旦股指期貨市場出現不利走勢,如果不能及時止損或補足資金,損失可能成倍放大或被動平倉。
誤區五:主觀臆斷市場,盲目預測“頂底”
很多投資者在股票交易中習慣預測並人為設置股市“頂”和“底”,進而推生出股指期貨的高低點,據此進行交易。然而,市場不可盲目預測,歷史走勢也難以重演。例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經濟騰飛,日本股市漲幅達十幾倍,八十年代后漲幅進一步擴大,1989年底日經225指數攀升至38915.87點的歷史峰值。此后隨著經濟泡沫破滅和房地產市場腰斬,日本股市一路下跌,最低探至7054.98點,不及頂點的五分之一,至今也僅14000余點,二十余年未見明顯起色。其間不乏投資者試圖預測市場“頂”和“底”,孰料低點一個比一個低,多年下來徒勞無功。
市場走勢本就不易預測,特別是股指期貨合約有一定期限,又具有杠杆特性,使用不當還可能放大損失。通過簡單判斷市場“頂底”來進行交易是非常危險的,值得參與者警惕。
誤區六:隻看大方向,不顧小波動
在股指期貨交易中,即使看准了行情大方向,也不能像股票那樣簡單地一捂到底。
看對大方向只是前提,如果整個交易過程中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做得不好,可能在並不大的行情調整中因為滿倉操作或者杠杆放大風險而被淘汰出局,“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局”,等不到最終勝利的那一天。
以上,是股指期貨交易過程中常見的幾種誤區,現實中存在的誤區並不止於此,其中大多數誤區歸根結底源自兩個因素。一是一些股指期貨參與者缺乏明確的自我認知,即作為參與者,對自身的參與目的沒有清晰的定位,也就沒有搞清楚該用哪些操作手法。二是一些股指期貨參與者對杠杆特征和雙向交易機制缺乏足夠認識,沒有高度重視杠杆對於盈虧特別是虧損的放大效應。
認清誤區,更要走出誤區。對於投資者而言,要了解自身的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慎重選擇風險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在參與股指期貨交易之前,應對股指期貨的本質、特性及交易機制有清晰的認識,切不可盲目入市。同時,應該促進各類機構設計出更多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理財產品,為沒有時間交易、沒有足夠資金實力、對股指期貨產品特點不熟悉、風險承受能力不強的眾多中小散戶,提供更多分享企業和經濟發展成果的渠道。作為金融機構,要真正了解客戶特點和需求,把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當的客戶。對於市場組織者而言,則要堅持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不斷加強投資者服務和教育。通過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維護股指期貨市場的健康運行,促進風險管理功能的發揮。
(作者分別為: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董事會秘書惠湄、中金所監查部顧耀、陳一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