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一支農業績優股由盈利轉為巨虧8.12億元,大量投資者乃至社保基金面臨虧損,連日來引發A股震動的獐子島“扇貝門”又再次發酵。
《經濟參考報》記者11月5日從証券交易所及多名維權律師處了解到,不僅深圳証券交易所已向獐子島下發問詢函,要求就這一事件進行自查,並要求相關機構出具核查意見﹔上海、北京多位証券維權律師也已受理投資者索賠,擬在獐子島復牌后,申請信披違規立案調查。
與此同時,記者在大連實地了解到,獐子島被指當初在投放蝦夷扇貝苗種時存在摻入沙石等造假行為。這意味著,導致上市公司巨虧的蝦夷扇貝,早在數年前投放時價值或已“摻水”。
投資者將啟動索賠4億元 社保基金恐“折戟”
獐子島5日公告,11月4日收到深交所下發的《關於對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問詢函》。記者從深交所了解到,交易所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就部分底播蝦夷扇貝大額核銷並計提跌價准備事項進行自查,並要求相關機構就上述事項出具核查意見。
同時獐子島仍表示,公司於10月31日召開的投資者網上專項說明會的相關會議材料正在整理中,待公司對部分底播蝦夷扇貝大額核銷並計提跌價准備事項自查完畢及核查意見出具后,公司將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此外,經申請,獐子島股票5日起繼續停牌,具體復牌時間另行通知。記者從多位証券維權律師處了解到,事實上,已有投資者就獐子島業績“變臉”提出索賠,並擬在股票復牌后,向轄地証券監管機構提請信息披露違規立案調查。
曾代理萬福生科(行情,問診)、綠大地等証券虛假陳述投資者索賠案的上海華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峰介紹,獐子島事件發生后,已有多名投資者咨詢並表示要求代理索賠。“事實上,一旦重新復牌,巨虧帶來的影響勢必反映到股價上,屆時實際受損的投資者會進一步增加”
根據獐子島三季報,僅僅是截至9月末,就有全國社保基金三支組合分列其第五至第七大股東,分別是社保基金四一四組合、一零八組合、一一零組合,合計持有2608.59萬股,持有股份最新市值達4.03億元。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也表示,目前已應投資者要求收集相關案件情況。
“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事件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股市。”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經理坦言。
信息披露存多處瑕疵 苗種被指摻假
“盡管目前從証據鏈上很難百分之百判定存在造假,但獐子島在信息披露問題上有值得爭議的瑕疵。”許峰說。
比如,向股民融資時在年報中一再宣稱的“24小時不間斷監測水溫”,為什麼形同虛設?獐子島2013年年報明確顯示,公司在獐子島海域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檢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
然而在“扇貝門”事發后,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卻對多家媒體表示,這次事件是“公司首次確認冷水團對公司底播貝造成重大損失”。至於何時能夠將北黃海冷水團研究清楚並真正達到24小時實時監測,目前並沒有具體時間表。
“這種連業務風險都不明確的上市公司如果能夠繼續交易,無疑對市場而言還是一個‘定時地雷’。”上海一家券商固收部負責人稱。事實上,獐子島對扇貝生長區域的海洋底層溫度監測是通過潛標進行的,電子數據每3個月提取一次,換句話說,對底層水溫完全達不到宣稱的24小時全天候監測。
記者在獐子島所在地了解到,眾多當地人士反映當初獐子島在播種這批蝦夷扇貝時存在“苗種摻假”,獐子島對外宣稱的所謂遭遇“冷水團”海域,前幾年公司底播苗種時存在大量摻雜沙子和石塊等情況,而且虛報數量,致使到了今年的收獲季沒有扇貝可捕。
許峰認為,如果這樣的情況屬實就意味著,導致上市公司巨虧的蝦夷扇貝,早在數年前投放時價值或已“摻水”,“可能構成更嚴重的信批違規。” 丟資產事件並非孤例專家建議啟動“跨地域調查”
事實上,A股丟資產案件並非孤例。然而,這些歷史案例中,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因拖累業績而向投資者主動賠償。多數正是通過類似獐子島提出的一筆“核銷”,通過財務處理“洗個大澡”,損失由股東埋單草草收場。
多位維權律師、公募基金管理人均表示,監管機構應當“及時出面調查,保護股民合法權益”。“維權最大的擔憂是地域保護,在部分地方保住上市公司的沖動下,以往一些地方証監局也不便於開展調查。”許峰說。
“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如此糟糕,這些問題隻靠一紙公告還沒有說清楚。”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說。一些專家建議,監管機構亟待啟動跨地域調查,否則,持續發酵的“扇貝門”很可能成為A股又一長期懸案和矛盾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