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難題的解疑、一雙雙期盼的眼眸……一場由金融期貨引發的“熱潮”,這幾個月來席卷了全國各大高校。金融期貨是什麼?如何幫助實體經濟規避風險?怎樣設計出造福廣大投資者的金融產品?這些實用、有趣的問題吸引了萬千學子的矚目。
今年4月起,中金所聯合中國期貨業協會共同舉辦了首屆“中金所杯”全國高校大學生金融期貨及衍生品知識競賽,高校學子3萬余人踴躍參與,社會各界反響積極熱烈,為期貨市場選拔出了一批“青年后備軍”。實現了“踐行社會責任、普及金融知識、培育避險文化、優化發展環境、培育潛在人才”的活動宗旨。
賽況火熱
“仿佛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據了解,本次競賽共有來自全國730所高校的30744名學生報名參加,經過網絡初賽和集中復賽,465名優秀學子脫穎而出,分獲各個獎項。
“就像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特等獎獲獎學生復旦大學的趙一琛說,在本次大賽的備戰中,最有趣的東西就是期權,利用期權,可以實現杠杆、對沖、波動率交易、組合策略交易、風險控制管理等一系列目的,“它們讓我的這場旅行變得多姿多彩,妙趣紛呈。”
許多參賽的同學都有這樣的回憶:同一個專業的同學,集體泡圖書館,一起研究、討論題庫,直至將所有的知識點都搞懂摸清。“‘中金所杯’讓我們平時學的避險、對沖知識找到了用武之地。”廈門大學一等獎獲得者姚蓮蓮同學這樣告訴記者。
本次競賽組織突出三大特點:一是“嚴謹辦賽”。3次命題會,40多名高校教授和行業專家參與命題,4000多道題的題庫,競賽全程參照期貨從業資格考試流程,確保其公平性、規范性和科學性。二是“普及促賽”。針對高校學生信息獲取特點,雙管齊下。全國350多所高校海報、傳單宣傳、門戶網站建立大賽專區、中金所官方微博和微信全程跟蹤,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三是“寓教於賽”。在網絡大賽專區發布大量學習資料和熱點問題解答,公布參考題庫和發布例題解析,鼓勵學生積極自學。
探索規律
“安得人才兮出四方”
“大風起兮雲飛揚 安得人才兮出四方”——一次比賽,難將天下英才一覽而盡﹔但一次比賽,卻也能發現人才培養的規律所在。通過對成績、獲獎及參賽學生反饋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大賽發現的一些規律,引人深思。
不唯學歷,不唯名校。此次參賽學生來自全國730所高校,覆蓋了從大專到博士的高等教育學歷。在一等獎以上獲獎者中,本科生佔到了40%以上,非985高校學生佔到了36%以上。
“金融工程”專業優勢凸現,高校學科建設對人才培育作用顯現。從競賽成績看,金融、經濟類學生佔有明顯優勢,凸顯出金融期貨及衍生品領域對於數理能力方面更高的要求。
金融衍生品知識系統培訓教育不足,缺乏實踐是最大學習困難。通過參賽學生的調查發現,僅有不足1/3的學生通過學校授課學習金融衍生品,更大部分則是通過自學、資格証書考試或參加競賽等途徑獲取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培訓。
拓展未來
將“中金所杯”打造成長期性“人才工程”
本次競賽的成功舉辦,也為今后持續開展奠定基礎。下一步,中金所爭取將之打造成全國高校和金融期貨行業內的品牌活動,逐步得到社會公認,使之成為金融衍生品領域人才評價和認証標准之一,為整個行業打造一個長期性的“人才工程”。中金所將率先示范,將競賽舉辦與人才選拔相結合,打破學歷、學校、專業等常規壁壘,從競賽獲勝者中擇優招募人才。
一方面,中金所將認真總結首屆知識競賽經驗,積極推動金融衍生品行業職業教育,與高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動。加快構建金融衍生品學院,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充分整合學界、業界資源,開發更多投資者教育產品和專業學習資料,加快建設網絡培訓平台,滿足社會公眾,尤其是高校學子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辦學導向,把提高能力作為辦學目標,把校企合作作為辦學制度,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學根本,努力提高金融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人才培養水平,實現從技能培訓到競賽認証,再到崗位實踐,最終入職從業的完整“人才培養鏈”。
另一方面,中金所將加大對高校金融衍生品學科建設的支持,增強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力度,踐行社會責任。針對目前高校金融期貨與衍生品學科建設尚不健全的問題,交易所將綜合考慮地域分布、專業能力及競賽表現等因素,積極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與重點高校展開合作。此外,計劃支持高校設立“講席教授”,對專業能力強、社會影響力大的學科帶頭人提供研究經費支持,以吸引一流學者,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