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173名基金經理離職:精英派奔私募、穩健派跑資管

2014年11月12日08:31    來源:中國青年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173名基金經理離職:精英派奔私募、穩健派跑資管

  “傳統的調研方式、內部報告、答辯、入池、買賣約束等都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大家看到的結果可能是,越是流程嚴謹的大基金,投資業績越趕不上趟。這幾年公募做不過私募、私募做不過游資,因為公募以前擁有的平台優勢和信息優勢已經沒有了,繁文縟節的流程都成了提升投資業績的桎梏。”11月以來,公募界最熱鬧的人事變動非明星基金經理王茹遠的“公轉私”莫屬,王茹遠的離職信更是直指公募基金引以為傲的投研環節。

  事實果真如此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深入調查發現,公募投研的軟肋或許已悄然浮現。

  “原先公募基金牌照數量有限有優勢,大家都覺得平台非常好,在公募之間跳來跳去;現在基金牌照越來越不值錢,基金經理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光拿牌照沒有用,現在離職基本上都是離開這個圈子。”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公募基金的離職潮正連年創下新高。據萬得統計,截至11月7日,公募基金經理年內離職人數已達到173人,超過了2012年度的111人離職和2013年度的138人離職。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較往年公募圈內互相挖角不同,在今年洶涌的離職潮中,基金經理離職后的去向主要有兩個:一是明星基金經理奔向私募或自立門戶,二是轉投排名壓力較小的券商和保險資管。

  精英奔私潮涌現

  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小李(化名)前不久正式向公司提交離職報告。

  小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的下一站將是私募。現在他正忙著和朋友一塊籌備新公司,屆時公司的產品方向將會是針對A股市場的量化對沖系列。

  作為海歸人才,有著豐富海外實戰經驗的小李,已在老東家服務了近6年。至於離開公募圈子的原因,小李笑著坦言:“主要是從個人的職業前景和收入多方面考慮,還有就是公募基金尷尬的現狀。”

  “坦白說,公募基金主要做的還是傳統的價值投資,量化對沖並非主流。目前証監會對公募基金在期貨投資方面進行了很多限制,而且后台也無法支持高頻交易。等到相應投資流程走完,機會也就消失了,這一塊國內主要還是券商和私募在做。雖然公募基金的投資限制多,平台和資源也比私募多,我還是願意到私募去試一試,感覺牛市快要來了。”小李進一步解釋道。

  據了解,小李也曾考慮轉到公司旗下的專戶部門。在他看來,專戶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但由於生不逢時,趕上五年的熊市,將銀行渠道給做傷了。自己不僅要打理產品還要去找錢,和私募已沒太大的區別,而在激勵機制上專戶顯然還趕不上私募。

  近期公募基金經理奔私中,最為熱鬧的當屬寶盈基金的明星人物王茹遠。據有關信息顯示,離職后不久,王茹遠已經在11月3日注冊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名為“上海宏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10月,萬家基金總經理呂宜振因個人原因離職。據悉,離職后呂宜振也選擇自主創業,創辦屬於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

  早在2014年開年之初,最讓業內嘩然的就是,公募基金老將、興業全球基金前投資總監王曉明留下了告別信,也轉身奔向私募。

  券商保險資管招賢納士

  和上述明星基金經理奔向私募不同的是,公募基金也有一批人選擇奔向券商和保險資管。隨著保險資管入市比例的放寬,其對資產管理的渴求也在不斷上升。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小張(化名)年初選擇離職,離職后他選擇加盟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資管團隊,過上不用看排名,不用背基金規模壓力的日子。

  “以前是天天排名、月月排名,壓得喘不過氣來。以前管理的基金資產規模隻有幾個億,現在這邊不用為錢發愁,幾個賬戶合計就有二三十億元的資金,可以專心做投資。”小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了解,從收益來看,保險資管要求的是絕對收益,一年業績隻要能達到15%到20%就可以了,當然在操作思路上會更穩健,產品回撤的幅度要求也比在公募小得多,設置了一些不能觸碰的紅線。

  “公募基金大家都有規模擴大要求,別人賣得好你賣不動,大家都會說基金業績不好,公募還是挺難的。”深圳某基金公司有關人士表示。

  近兩年,一批基金經理甚至是投資總監陸續加盟保險資管行業,在他們眼中,保險資管才是市場真正的買方。

  在小李看來,基金牛市主要是來自貨幣基金規模增長,股票型基金經理會覺得,雖然行業周周排名、月月排名,但外面對股基沒什麼關注,位置很尷尬。目前新基金不好發,很多基金公司內部基金經理消化不完,還有一大批助理、研究員等著上位。兩三年前股票型基金經理職位還是虛位以待,現在除非是從外部招聘明星基金經理,否則公司內部人員也趨於飽和。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達了近乎相同的觀點:今年公募基金離職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能力的基金經理選擇了更富有創造力,承擔高風險高收益的私募行業;還有一種就是選擇安穩,不用頂著巨大排名壓力的券商和保險資管。此外,還有一小部分人在基金公司圈內流動,主要是從小基金公司跳向大型基金公司或者有著制度變革的中小基金公司。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高層人士指出,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去保險資管的不多,因為他們目前的收入相對較高,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就不好說了。

  公募投研互動反應慢

  昔日明星基金經理王茹遠離職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公募基金投研互動機制的擔憂:“傳統的調研方式、內部報告、答辯、入池、買賣約束等都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大家看到的結果可能是越是流程嚴謹的大基金,投資業績越趕不上趟。這幾年公募做不過私募、私募做不過游資,因為公募以前擁有的平台優勢和信息優勢已經沒有了,而繁文縟節的流程成了提升投資業績的桎梏。”

  前述大型基金公司高層人士向記者表示:“前兩年市場影響還不是特別大,今年這個市場真是變化太快了。今年新發行了很多股票,大家准備都不夠充分,信息傳播得又很快,等你按照原來的方式去弄好的話,這個股票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今年你要掙錢的話,可以做兩種:一種是概念股,航運、軍工概念,第二種就是以前沒有關注的企業轉型。按照以前的做法,要3~6個月研究入庫的周期,現在來不及了,三個月股票行情早就結束了。研究員調研也有自己的行程安排,要預約別人,寫個簡報很容易,買的數量多就要寫深度報告,沒有半個月到一個月是寫不出來的。寫完以后還要湊齊開會討論,接著是入庫,等入完庫還要買,這個周期不是那麼短。”該高層人士進一步分析稱。

  南方某基金公司副總坦言:“各個公司不一樣,有些公司相對靈活一些,這些不是公募和私募的區別。當然,不排除有些公司管理比較嚴格,制訂制度的人不參與投資,不了解基金經理的困惑,制度比較剛性也比較死板。”

  針對目前市場行情的快速切換,基金公司投研人士普遍認為,現有的投資流程模式的確反應速度有些慢,但畢竟是經過多年檢驗的。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應該找到一些辦法彌補這種機制的不足。

  “這兩年特殊的市場狀況下,原來公募比較嚴謹化的投資可能不太適應市場的狀況。我覺得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制度是經過長期檢驗的,不能單從收益率來考慮問題,完全以結果為導向。這當中還有一個風險的問題,投資應是風險調整后的收益。對機構來說,投資是嚴謹的事情,需要經過一個過程入庫,這就是一個讓你慎重思考的過程。投資不是短跑更多是看中長期狀態。”前述投資總監表示。

  該投資總監進一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我們在選股方法和選股標准上有所調整,原來估值看得比較重,篩選標准嚴格要看到確定性的成長。現在確實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我們對未來的成長和估值都有所放寬,放寬一下短期盈利的標准和預期的成長空間,要看長期大的趨勢,估值就比較高一點,3到5年情況其實看不清楚。從長期來看,投資收益仍要看企業盈利的情況。”

  不過,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有關人士認為,公募投研流程是為了防止風險老鼠倉、內部交易等,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本身就不主張做短線,而是鼓勵對公司進行深度研究。從這個角度來看,現有流程是不滯后的,這主要還是要看基金經理的風格。現有投研流程有合理性和必要性,隻有依靠人員自動把流程縮短,進行高效運轉。

  激勵機制待變革

  事實上,公募基金的“落后”不僅僅體現在投研互動機制反應慢,產品創新、基金經理考核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難以協調和統一的問題。

  據了解,現在業內討論最多的還是激勵機制話題,既得利益的股東方肯不肯讓步的問題仍然最受業內關注。

  上述滬上投資總監認為,現有基金公司分化已現,大型基金公司份額依然保持穩定,而中小基金公司若不實施制度變革,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那麼很難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尤其是牛人的加盟。

  前述南方某基金公司副總也認為,制度是管人的,把權限給基金經理,對他而言約束機制一種是制度,另外就是法律和法規,那麼非法規的東西是否要限制是值得思考的。從投資的角度看,基金經理是核心的生產者,在這個流程當中,基金經理需要更多的話語權和參與權,這和一般的公司不一樣。那麼,在公司高層的管理之下,基金行業是人來生產,就會產生摩擦,基金經理不應該處在一個被管理被監督的角色。管理層不懂投資,本著制定制度就是來管理你的思路,基金經理自然不想長期干下去,目前隻有資產管理行業基金經理有選擇的自由,其他很多行業還在低效率運轉。

  該副總進一步表示,其實在很多的時候,業內談到激勵的問題,就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企業文化,也就是常說的合伙人制度。業內現行的事業部,很多隻做了一半,更多的應該是合伙人的文化,是所有人的價值觀,大家奉獻自己的專業能力,是這種訴求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所以現在可以看到的是公募不斷有人在走。公募現狀是,基金經理又要做營銷,還受這樣那樣的約束,背著巨大的排名壓力,激勵機制又跟不上。相反,券商和保險資管,沒有找錢的壓力,就是去打工的。所以,隻有合伙人的文化,才能把基金經理留住,基於信托契約對持有人負責,只是目前基金公司還有老產品維持生計。

  《《《 案例

  華潤元大新手上任 兩年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

  基金經理大規模離職和新基金公司快速擴容,造成了基金行業人才缺口,新基金經理上任呈現“速成化”趨勢。

  近日,華潤元大基金發布了一則基金經理上任公告,新任股票基金經理在任職四年交易員、兩年研究員之后迅速上崗,引發業內人士關注。

  事實上,華潤元大基金經理並非孤例,隨著近年來固定收益產品擴容,在債券基金領域,基金經理証券從業年限僅在三年左右已成常態。

  新任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長

  近期,華潤元大基金一則基金經理變更公告頗為引人關注。11月4日,華潤元大醫療保健量化股票基金公告稱,增聘朱艷為新基金經理,與原基金經理李湘杰共同管理該基金。據基金經理變更公告介紹,朱艷曾在2008年7月~2012年8月之間在景順長城基金擔任交易員職務,此后於2012年8月加入華潤元大參與籌備工作,並於2013年1月起從事投資管理部研究員工作。更早之前,朱艷歷任匯豐銀行大連分行私人理財經理、英孚英語培訓學校教師。

  從華潤元大基金官方網站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基金公司重用朱艷的緣由。在基金經理介紹中,華潤元大如此描述朱艷——“市場感覺敏銳,並能把對行業的理解轉換為量化策略作用於實際投資,擅長量化選股。”華潤元大基金股東方元大寶來投信成立於中國台灣,為台灣最大基金公司,台灣地區ETF最大發行商,進入大陸后從事公募基金業務,亦將量化投資作為自身優勢,期望打造成新基金公司的特色,而朱艷擔任基金經理的華潤元大醫療保健基金也是一隻量化產品。

  與多數次新基金公司類似,華潤元大基金起步時的團隊也是依靠股東方的投研隊伍而建,相比起大股東華潤深國投深耕信托市場,二股東元大寶來投信更具公募基金管理經驗,因此,華潤元大投研核心成員基本為元大寶來投信調任。

  華潤元大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兼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楊凱瑋,曾在台灣宏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固定收益部科長職務;華潤元大信息傳媒科技股票基金經理張仲維,曾經擔任台灣元大寶來投信元大寶來新興消費商機基金基金經理;醫療保健量化股票另一位基金經理李湘杰,曾在台灣元大寶來証券投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助理副總裁職務;投資管理部投資總監陳品橋現為公司指數團隊負責人。

  華潤元大基金成立之初,總經理林冠和多次提及欲通過IT系統量化投資,打破基金經理“一拖多”疑慮,大幅降低基金經理的工作負荷,降低投資人力不穩定、頻繁流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截至目前,除了華潤元大醫療股票李湘杰、朱艷兩位基金經理之外,楊凱瑋、張仲維均同時管理兩隻基金。

  公募業務擴張較快

  事實上,相比同期開業的基金公司而言,“70后”華潤元大基金在公募基金業務上發展較快,投研團隊擴容跟不上產品發行速度,可能也是基金經理從業年限較短的部分原因。截至11月10日,華潤元大繼信息傳媒科技股票、醫療保健量化股票基金之外,正在發行今年以來第三隻基金——華潤元大富時中國A50指數基金,目前旗下四隻基金產品線已經涉獵貨幣、股票、混合三大領域。

  其余“70后”公司中,除了前海開源、德邦基金分別已發七隻、四隻基金之外,中原英石、江信基金今年剛成立旗下首隻基金;紅塔紅土、華宸未來基金成立以來專注於基金子公司業務,華宸未來今年以來仍無新基金問世,紅塔紅土則是在兩年零兩個月后終發公募產品。

  次新基金公司中的投研團隊搭建也兩級分化嚴重,此前前往小基金公司的成熟投研人員部分選擇離去。今年9月,德邦基金分管投研的副總白仲光離職,公司僅余三名基金經理管理旗下基金,而開啟事業部改革的前海開源基金則吸引了中信証券、長盛基金、南方基金等投研人員跳槽。

  今年年中,華潤元大資產規模為13.02億元,位列基金公司第69名,“70后”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二的德邦基金則以9.83億元資產規模排名第79位。

  行業面臨人手困境

  盡管華潤元大基金經理資歷尚淺,只是小基金公司人手緊缺的一個特例,但投研隊伍從業年限短期化現象逐漸浮現。

  華夏基金新上任基金經理羅遠航,2011年7月加入華夏基金后,歷任固定收益部研究員、交易管理部交易員、現金管理部研究員等職務,証券從業年限三年,今年8月同時接管華夏理財21天債券、華夏理財30天債券、華夏保証金貨幣等三隻基金。作為基金業投研團隊儲備最多的基金公司,今年以來,華夏基金共有9名基金經理離職。

  不僅華夏基金,一些中型基金公司也出現基金經理“速成”的跡象。民生加銀紅利回報、民生加銀策略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經理孫偉,証券從業3年,2012年2月加入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光大保德信信用添益債券、光大保德信增利收益債券基金經理陳曉,証券從業年限3.5年,於2010年7月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擔任投資部研究助理、固定收益研究員、固定收益高級研究員。

  債券基金則是“速培”基金經理集中上任的領域,新債券基金經理証券從業年限平均在3至4年之間。交銀施羅德純債基金經理孫超自中信建投証券跳槽,隻有3年証券從業經驗,光大保德信王慧杰、華安基金孫麗娜情況也類似。

  “這幾年固定收益產品擴容速度比權益類快,因此債券基金經理缺口更大,不過基金經理証券從業年限並不是能否勝任崗位的唯一因素,還需要看個人的努力程度、公司平台等。”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表示。

  原標題:173名基金經理離職:精英派奔私募、穩健派跑資管 | 每經網

(責編:楊曦、楊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