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至18日發生在大秦鐵路、貴州茅台身上的“越買越跌”現象,合理的解釋是,那兩天存在大量的集中拋盤,對沖了滬股通的買入效應。那麼拋盤來自哪裡?一些跡象顯示,此前已經深入A股市場的QFII機構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滬港通起航三日,北上南下的資金動向牽動人心。
來自交易所的信息顯示,首日通過“滬股通”投資上海A股的資金達到130億元,次日再接再厲進場48.45億,第三日則進場26.12億。“港股通”也顯示了同樣的規律,首日額度使用17.67億元人民幣,次日入場3.51億,第三日入場進一步降至2.53億。資金流速呈現明顯遞減趨勢。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縱觀三日,無論是滬股通還是港股通,凡跨市場流入資金熱衷的個股,當日往往下跌。且往往當日入場資金買得越多,該日個股調整幅度越大。滬股市場的貴州茅台、伊利股份、大秦鐵路。港股市場的騰訊等莫不如此。
應如何看待兩市資金的流速之變?在剛過去的三天裡,南下北上的資金主體又是誰?他們的交易目標是什麼?后續的資金流向還會有怎樣的變化?滬港通3個交易日資金流動的背后,是一個個問號,也是一個個值得思考的現象。
奇特的“越買越跌”現象
如果要推選滬港通前三日資金面的最大懸疑,莫過於北上資金對於部分股票的“越買越跌”現象。這一點讓不少老牌的A股機構投資者也有點摸不著頭腦。
交易所發布的信息顯示,11月17日,滬股通單向買入130億元人民幣。其中大秦鐵路成交1.81億元、貴州茅台成交1.37億元、上汽集團成交1.02億元、中國平安成交0.85億元、伊利股份成交0.51億元,上述個股為北上資金最熱衷的五隻個股。
與之對應,上述五隻個股無一例外呈現“高開低走”。貴州茅台以6.81%漲幅開盤,收盤漲幅回落至1.75%,盤中回落超過5%,大秦鐵路盤中回落近1%、上汽集團盤中回落超過6%、中國平安盤中回落超過5%、伊利股份盤中回落3%以上。
次日,北上資金對於重點個股的買入情緒更為高漲。
頭號熱門股大秦鐵路,當日獲得滬股通賬戶淨買入額超過10億港元,以當日匯率計算,滬股通買走了當天大秦鐵路總成交的40%以上。但如此集中的增量買盤完全沒有起到推高股價的作用,大秦鐵路當日股價大跌4%。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貴州茅台身上,滬股通18日對貴州茅台的淨買入額超過2.5億港元,當日成交佔比超過20%,但貴州茅台當日也大幅下跌近3%。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伊利股份、工商銀行等個股都在上演幾乎同樣的故事。在滬股通積極買入的同時,相關個股卻在拉出陰線,甚至大陰線。
總體來看,18日滬股通買入最積極的前八隻個股中,僅上汽集團出現小幅上漲,其余均有明顯調整。
QFII機構或成重要滬股通買家
“這樣的走勢從交易數據上是很費解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交易總監表示,“在A股市場上,一旦增量資金(比如機構)買入的規模超過個股當日成交量10%至20%,該股的股價通常是大幅上漲,甚至會出現漲停。”
他認為,鑒於香港市場機構為主的投資者結構,17日至18日發生在大秦鐵路、貴州茅台身上的持續買入行為本應推動股價明顯上升。而現在的持續下跌則完全不符合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