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抱著進股市就相當於撿錢的人,筆者有一點忠告:要是快牛的話,現在進來已來不及了﹔要是慢牛的話,現在也不急著進。況且投資並非隻有股市一條路,為什麼大家非要一起擠這座獨木橋呢?
看過4月24日《証券日報》的一組報道,談的是1億股民,揭示了當時市場三個主體對市場的態度,印象比較深。經過了5月5日股市的調整,現在再回過頭來看該報的這組報道,有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感覺。
這組報道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証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副局長趙敏給新入市投資者提出三點忠告,入市前需做足功課,牢記股市有風險,增強自我保護能力。萬萬不可被“寧可買錯,不可錯過”、“賣房炒股、借錢炒股”等言論所誤導,切勿盲目跟風、孤注一擲地冒險投資。
這部分報道內容屬常規性質,是監管層一直在做的工作之一。
二是券商為了滿足投資者開戶需求,連最基本的培訓也顧不過來了,而投資者則抱著一種撿錢的心態蜂擁入市。
這部分內容以記者實地採訪的形式出現。記者採訪到的情況是,在實施“一人多戶”制度之后,開戶的人數驟然增多,櫃台的業務量加大,對前來開戶的投資者,業務員盡量指導手機開戶。此前,營業部每周會組織客戶培訓,隨著開戶人數增加,業務員人手不足,每周的培訓已經取消。
記者採訪到的這個現象已經能夠說明市場已經進入到一種亢奮狀態。而作為重要的中介機構,券商營業部居然取消了對業務人員的培訓。試想,業務人員為了提升業績,還會對新開戶投資者進行必要的風險提示嗎?
三是在新入市者幾近癲狂的背后,還有一些穩健的理性投資者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投資。
《証券日報》的這組報道,構成了當時市場的三個場景:監管層降溫示警﹔普通尤其是新入市投資者陷入追隨狀態﹔理性投資者則按自己的節奏選取投資標的。最終,新入市投資者在5月5日的市場巨震中得到了洗禮。
在經過這堂苦澀的風險教育課后,新入市投資者應該對“股市有風險”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了吧。
風險教育形成三位一體,投資者對於漲跌就多了一份淡定,理性的投資者多了,市場產生巨幅波動的機會就少了,“改革牛”也就會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從這個角度來說,“改革牛”也需要抽鞭子,這個鞭子就是風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