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盯著別人的利息,別人盯著你的本金。”在很多非法集資案曝光后,落進了利益陷阱的受害者才恍然大悟。北京市網信、金融部門近日召開會議透露,截至2015年5月,北京全市各類非法集資案件累計221件,涉案金額360億元,涉及投資人27.6萬人。今年前5個月,北京市新發非法集資案件51件,涉案金額33億元,涉及投資人2900余人,同比增長64.5%。
今年1月22日上午,北京P2P網貸平台“裡外貸”對外發布消息,“由於借款人未能歸還款項並失聯,該平台已無力繼續墊付,平台將採取報警處理,自今日起裡外貸暫停一切業務。”據報道,當時“裡外貸”平台面臨9.34億元兌付賬款。“裡外貸”是北京已立案的四家P2P類非法集資案件之一。截至2015年4月,北京共出現20家P2P網貸問題平台,包括經營困難、詐騙、跑路等現象。已立案中歐溫頓、網金寶、融信寶、裡外貸四家P2P類非法集資案件,總計涉案金額約17億元,涉及投資人4230人。
這類案件假借P2P名義非法集資,設立所謂P2P網絡借貸平台,以高利為誘餌,採取虛構借款人及資金用途、發布虛假招標信息等手段吸收公眾資金后,突然關閉網站或攜款潛逃。據通報,在非法集資案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類、P2P網貸類、投資理財類案件呈爆發態勢,通過互聯網進行非法集資活動已成為新趨勢。非法集資項目推介的主渠道也向線上轉移,犯罪手段不斷翻新,支付方式更加多元,擴散速度不斷加快,犯罪活動周期大大縮短。但當管理人意識到難以為繼時,往往選擇隱匿資產、銷毀証據、甚至潛逃等方式規避打擊,給案件偵破和處置帶來極大困難。
對此,北京市今年4月起,開展打擊非法集資專項整治行動,持續到8月,將重點打擊整治一批情節嚴重、社會影響惡劣、擾亂首都金融秩序的非法集資機構。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將突出重點,針對私募股權投資、投資咨詢、第三方理財、電子商務、網絡借貸、擔保、小額貸款、保險代理、第三方支付、要素市場、外匯期貨交易等非法集資案高發的重點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參與“飛單”等重點行為﹔互聯網廣告、小廣告、短信息、小攤位等重點載體。
針對通過互聯網進行非法集資活動的新趨勢,北京還將創新手段,借助大數據技術提高打擊效果。北京市打非部門介紹,將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建設打擊非法集資監測預警平台,全天候無縫隙監控非法集資活動。北京市網信辦和首都互聯網協會要求,屬地各主要網站要積極配合專項行動開展,承擔社會責任,履行承諾義務,排查非法集資廣告,做好相關政策法規宣傳。
此外,針對近期有單位、個人以“銀谷銀行”的名義在北京從事經營活動,在廣告材料中使用“銀谷銀行”的標識,北京市銀監局發布風險提示:從未批准設立“銀谷銀行”,也從未向任何單位和個人頒發過含有“銀谷銀行”字樣的金融許可証。北京市銀監局提醒市民高度警惕並注意防范類似的虛假信息,謹防因上當受騙遭受不必要的損失,發現有關單位或個人涉嫌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應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或向主管機關反映。
非法集資典型手法(鏈接)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利用網絡實施非法集資的手法花樣翻新,主要有以下6個典型手法:
假冒民營銀行的名義,借國家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的政策,謊稱已經獲得或者正在申辦民營銀行的牌照,虛構民營銀行的名義發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非融資性擔保企業以開展擔保業務為名非法集資:發售虛假的理財產品﹔虛構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擔保名義非法吸收資金。
打著境外投資、高新科技開發旗號,假冒或者虛構國際知名公司設立網站,並在網上發布銷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開發高新技術等信息,虛構股權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許諾高額預期回報,誘騙群眾向指定的個人賬戶匯入資金。
以養老的旗號非法集資:以投資養老公寓、異地聯合安養為名,以高額回報、提供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游、發放小禮品方式,引誘老年人群眾投入資金。
以高價回購收藏品為名非法集資,以毫無價值或價格低廉的紀念幣、紀念鈔、郵票等所謂的收藏品為工具,聲稱有巨大升值空間,承諾在約定時間后高價回購,引誘群眾購買。
假借P2P名義非法集資,即套用互聯網金融創新概念,設立所謂P2P網絡借貸平台,以高利為誘餌,採取虛構借款人及資金用途、發布虛假招標信息等手段吸收公眾資金。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