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世相評彈
□燕雲飛
日前,在武漢“2012楚天汽車文化節”上,幾名身著比基尼的女童車模亮相,引來圍觀。此事被發到微博上,評論幾乎“一邊倒”地吐槽車展主辦方、汽車廠商、家長。有童模家長覺得委屈,認為網友“想歪了”﹔承辦方則稱,借車展辦親子挑戰賽是尋找有潛力的模特苗子。(11月18日《京華時報》)
有些事最怕刨根問底,而有些事也怕出面澄清,解釋的不妥當隻能越描越黑。童模比基尼表演的背后,是家長為讓孩子出名的急切心理,是承辦方借助車展平台的商業走秀,是汽車文化節主辦方樂得接納的用以招徠人氣的環節設置。三方即便沒有商業關系,也存在各取所需的利益關聯,而利益的源頭則是在孩子們身上開發攫取。至於尋找有潛力的模特苗子,則是子虛烏有的噱頭,鮮聞名模是“從娃娃抓起”的理論。
有社會學者條分縷析、鞭辟入裡地分析比基尼童模的種種不妥與負面影響,其實道理隻有一個:孩子們應該做適合孩子年齡做的事,成人們既不能將自己追捧的行為藝術方式強加給孩子,也不可寄望於所謂社會時尚的東西由稚嫩的孩子去引領。雖說社會是一個整體,但孩子有孩子們的世界,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拉了孩子到成人世界中去挑大梁、唱主角,不隻不妥,還有失道德操守。
設置“少兒不宜”規則,是國際上通行的社會行為准則和慣例。正因如此,在多地制定的實施義務教育法辦法中均有規定:禁止在中小學校園周邊200米內設置網吧、歌廳、電子游戲場所等少兒不宜的經營項目,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此亦有規定。現實生活中,禁止向青少年售煙售酒已成共識,甚至有的省份立法規定,“禁止向未滿18周歲者出售彩票”。種種規定,都體現出成人社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責任自擔,也表明社會設置“少兒不宜”規則的重要性。
因此,當汽車文化節上演兒童比基尼表演,注定會招致吐槽和拍磚。因為其超越了成人應該秉持的道德底線和對未成年人責任擔當的自我規制,帶著世俗之氣越界到了兒童的世界。這就如同同樣穿比基尼,在海濱浴場是一種公認的浪漫休閑,在繁華鬧市的街頭就會被認為是“裸奔”一樣。可惜的是,這一次被哄騙著去“裸奔”的是孩子,種種利益驅動下,孩子們的權益與成人們的操守,一並投降和丟棄了。
寬泛一些看,社會環境之於未成年人的保護實在不能說是完善。譬如帶有挑逗意味的廣告隨處可見,格斗、凶殺、殘暴等血腥畫面充斥影視劇。一定程度上,辦“少兒不宜”的活動和項目是另一種虐童,隻不過虐的不是身體而是心理。就此,當然應該呼吁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廣告法等相關法規,從法制環境上為兒童健康成長構筑空間。但是,修法顯然遠水不解近渴,當務之急是成人社會需要重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底線。
燕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