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十年,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終於正式啟動。中國商務部網站20日消息稱,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舉行會晤,宣布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
作為東亞經貿框架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韓自貿區的進展一直備受國內外媒體的關注。中日韓三國均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互為重要的貿易投資伙伴,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有著密切的合作。2011年,三國經濟總量達1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1/5。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三國間建立自貿區既可以加強三國經貿聯系和促進東亞地區經濟融合,又可以抗衡美國通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T PP)平台布局亞太的挑戰。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日韓自貿區的相關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談判正式啟動,無疑對於三國加深經貿往來是個好的開端。事實上近些年來,在市場的推動下中日韓三國的經貿融合已經取得了很多進展,三國也都已經分別與東盟建立了“10+1自貿區”,但是仍然缺少一個體制性框架內的正式安排。自貿區包含投資、貿易、服務等多領域的一體化安排,通過更加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將成員的經濟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經濟利益的融合又加強了成員之間的政治、外交關系,形成各種利益共同體。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日韓是亞洲最重要的經濟體,佔亞洲G D P的70%,如果不成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亞洲實際上不存在重要的自由貿易區從短期來看,金融危機后經濟逐步復蘇並期望走向健康發展的願望使得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提速變得尤為現實。
據了解,中日韓三國在經濟結構上存在著非常好的分工體系。特別是70年代末以來,中國與日、韓的投資關系、貿易關系逐漸活躍起來,中國承接日本、韓國轉移的生產能力,成為全球的加工貿易中心和制造中心,日韓在高端零部件生產商形成了獨特優勢。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目前,中國與日本、韓國在汽車、鋼鐵、石化等產業存在競爭,但是總體來說,中韓日分別位於產業鏈的低端、中端和高端,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相互投資、合作的前景廣闊,尤其是服務貿易、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等方面都將是三方合作的重點領域。
此外,區域貿易和投資的進一步一體化將促進區域貨幣的進一步融合,人民幣區域化的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妤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從周邊化開始的,目前人民幣已經在邊境貿易中被廣泛使用。中國在亞洲的貿易份額比較大,中日韓自貿區啟動后,將促進區域內交易和投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使得人民幣在區域內被更廣泛的接受,這也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除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及中日韓三國經貿發展的內生需要,專家表示,中日韓加速區域集團化也是為了抗衡美國T PP戰略的挑戰。“目前,亞太自由貿易的進展既面臨東亞區域內各方,包括東盟和中日韓大力推動的機遇,也出現了在所謂‘重返亞洲’背景下美國突然發力、強勢介入的新情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從全球范圍來看,多哈回合談判受阻背景下,自貿區發展風起雲涌。而在此輪熱潮中,亞太地區無疑是自貿區建設的關鍵區域。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格局呈現美歐亞三足鼎立之勢,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東亞已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美歐亞三極中,北美和西歐的貿易一體化進程已經完成,而此進程在東亞方興未艾,成長空間和蘊含的經濟收益巨大。
宋泓表示,目前亞洲的經貿安排框架主要有“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美國推動的T PP。現在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正式啟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也將啟動談判。所謂RCEP,即由東盟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10+6”),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宋泓說,R C E P將有效解決在“10+1”框架下的“輪輻效應”(即以東盟為中心,東盟分別與六個國家簽署“10+1”協定)帶來的貿易通關成本較高問題,將原來的五個協議整合為一個,將有效降低貿易成本,擴大貿易規模。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20日在例行發布會上介紹說,目前,中國的自貿區伙伴共有18個,包含15個國家和台港澳三個地區。15個國家分別為東盟10國以及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和哥斯達黎加。實施自貿區戰略極大帶動了我國和這些國家的貿易發展。目前和這18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規模已經佔到中國外貿總額的24%,接近四分之一。(記者孫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