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風將‘吹遍’中國經濟”
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長期困難同樣是外界熱議的話題。《愛爾蘭時報》27日稱,由於國有企業強大,私有企業的機會在中國受到限制。這種“權威資本主義”正促使財富逃離中國,胡潤報告的數據顯示,超過16%的中國富人已經或正在申請移民。澳大利亞政策評論網站“在線意見”題為“重振中國故事”的文章稱,經歷了過去10年兩位數增長之后,一度為強勁增長數字所掩蓋的周期壓力和結構缺陷開始顯現。在大西洋兩岸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國工業生產、固定資本投資以及能源產量增速都大幅下降。中國的結構弱點多存在於龐大低效卻能輕易獲得資金和市場的國企,嚴重的人口挑戰未來也將拖中國增長的后腿。新領導層還面臨一項重要任務,將經濟轉向內需支撐的多樣化增長模式,避開全球貿易和投資震蕩的沖擊。文章說,中國的發展故事的確引人注目,正如耶魯大學教授理查德·萊溫所言,“讓我們記住,這個國家30年來的脫貧人數比西歐與北美數百年工業革命脫貧人數都多”。未來30年,中國面臨重大挑戰,要求領導人大膽行動。
“‘中美國’卷土重來了嗎?”《華爾街日報》27日以此為題稱,2007年,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和經濟學家莫裡茨·舒拉裡克在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中發明了“中美國”(Chimerica)這個詞,形容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共生關系。現在,“中美國”又顯露出復蘇跡象。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數據都有所改善,或多或少給人以齊頭並進的感覺,而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形勢仍在惡化。德國新聞電視台說,全球正在為中國的反彈做准備,外國投資者也在躍躍欲試,他們的口號是:“早起的鳥兒有虫吃。”
“變革之風將‘吹遍’中國經濟”,香港《南華早報》27日以此為題稱,一些觀察家認為,中國新領導人在未來幾年將認真推進金融改革和經濟改革。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7日題為“習李新政突破口何在?”的專欄文章稱,盡管過去10年中國經濟總體發展良好,取得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但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僅出口減速,而且面臨巨大壓力﹔此外,經濟結構調整緩慢,高投資低消費、工業增速快於服務業、部分行業存在“國進民退”、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急需解決。面對這些挑戰,唯一出路是加快經濟轉型,新一屆領導層的經濟政策應該以還富於民作為突破口。
為何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如此著迷?巴基斯坦《民族報》27日的解釋是,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一個正在形成的21世紀超級大國,任何影響中國的事件都將在世界引發漣漪。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裡揚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世界已經跟中國經濟結合在一起,中國每一個消息,都會影響德國股市。他還表示,上一個10年,中國創造了“中國時代”,改變了世界秩序。下一個10年,世界經濟的主角依然是中國。現在歐洲處於危機中,美國正在逐漸下降,世界大國中,隻有中國還可能持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林桂軍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歐經濟不振,需要有一個經濟體能夠拉動全球經濟復蘇。從政治上說,外界格外在意中國經濟何時能超過美國,主導世界經濟。這一變化將改變世界格局,對整個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美國顯然不願看到這一天,害怕自己在經濟方面成為“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