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產對比:家庭月入兩萬難言經濟自由--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美中產對比:家庭月入兩萬難言經濟自由

2012年11月30日07:3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相關視頻】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水平低於十年前
中美中產對比:家庭月入兩萬難言經濟自由(網絡配圖)

    ■ 管窺天下

  中美中產人群同樣的吐槽,不同的現實生活感受和境遇,透射出的是中美稅制結構差異對個人生活的不同影響,以及稅制結構對社會財富和國民收入的配置趨向。

  近日,某網站一留學生貼出其年薪10萬美元,卻自稱在美國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及窘迫財務狀況,引發人們對中國與美國中產者類比數據的熱議。

  粗略看,在美國10萬年薪堪稱典型中產收入,在剔除每月預扣所得稅2200美元、醫保自付款300美元、按揭款2500美元等總計7700美元固定開支后,隻結余1300美元供全家吃穿用﹔同時對比中國三口之家,夫妻雙方約收入過萬,且需按揭貸的中產家庭之境遇,似乎有天下中產同病相憐之感觸。

  然而,細研之兩國中產的生計境遇則存在著不同的隱情。

  以網上“吐槽”的美國華裔中產的每月固定支出結構明細看,不難發現所謂“豬狗不如”的生活是一種反諷,甚至是賣弄。如其列支的每月所得稅預扣稅款,屬於預繳稅,由於美國個稅是以家庭為計提單位,且實行綜合計征,一般在填寫報稅單后可獲得退稅及優惠等,同時其羅列的諸如400美元水電費、合計250美元的電話和手機費、100美元的有線電視和上網費等,在美國也可謂是奢侈。可見,美國中產所謂的家庭財務拮據,是高生活水准的“撒嬌”,並非真正的經濟不自由。

  與之對比,中國中產則暗藏隱情。如家庭月收入兩萬元人民幣的中產家庭,若負擔一筆150萬元、20年的房貸,僅每月按揭款便將近其收入的一半,再加上日常開支,以及衍生在流轉稅中的各種稅費負擔等外,確實難言經濟自由。

  顯然,中美中產人群同樣的吐槽,不同的現實生活感受和境遇,透射出的是中美稅制結構差異對個人生活的不同影響,以及稅制結構對社會財富和國民收入的配置趨向。

  誠然,基於直接稅的比較,國內個人的稅負並不算高,但流轉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使個體的稅負后移至居民日常生活的點滴,而無孔不入的流轉稅制使國內的個人可支配收入成為虛實相間的浮萍,再加上需要背負20年的沉重房貸,導致個人“可支配收入”中的大部分成為了“不可支配收入”。

  現行流轉稅制也在客觀上導致居民收入增長與GDP、財政收入的失衡。如流轉稅本質上是對經濟活動過程進行間接計征稅款,這使得基建等資本密集型投資,可推高GDP數量增長和政府財政收入,但不一定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及由其內生的國民收入失衡格局,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近年來巴薩效應在中國的變異,即基於購買力效應下,巴薩效應不再體現通脹與利匯率間的參數關系,而是資產價格(房價)與利匯率間的參數關系,進而生硬地把一個生活必需耐用品——住房,變成了投資主導的市場,凸顯出其金融和儲蓄屬性,而削弱了其消費屬性。並由此增加了中產的住房消費成本,使之成為收入上的中產,支出等經濟自由上的低貧。

  中美中產群體“吐槽”般的抱怨,顯現出的是什麼樣的財稅制度更有助於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使本國中產階層過上名實相符的體面生活。問題千頭萬緒,趨向直接稅的稅制改革無疑是一個先決性的破題安排。

  這是因為,流轉稅主導的稅制,使投資、出口之經濟動力機制在競爭中趨優,而直接稅主導的稅制,既能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和內需容量,又可為資本提供市場敏感性的市場配置架構,降低了整體經濟社會的交易成本和損耗。

  □劉曉忠(廣東 財經評論人)

 

 

(責任編輯:喬雪峰、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