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今年已有47隻非結構化私募產品提前清盤。與2011年相比,2012年前11個月提前清盤的非結構化私募產品,不僅數量大增50%,而且一些淨值在100元或者1元以上的產品,在沒有虧損的情況下也進行了清盤。
從時間上看,2011年非結構化產品的提前清盤主要集中在12月,今年則提前爆發。
私募排排網統計顯示,2011年12月有12隻產品提前清盤。但2012年1月即有7隻,隨后4月到8月清盤的數量分別為8隻、4隻、8隻、6隻和8隻,都遠遠超過去年同期。
從清盤原因來看,A股市場持續下行擴大產品虧損幅度的因素今年更加突出。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彭曉武表示,從截至11月底的數據來看,盡管去年清盤數量更多,但是以到期清盤為主。而今年非結構化產品中許多處於虧損狀態,尤其是規模較小的私募不少已經虧到止損線以下不得不被動清盤,這樣的情況比去年慘烈許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7隻提前清盤的非結構化產品中,至少有12隻淨值在100元或者1元以上,表明這些產品在沒有虧損的情況下也進行了清盤。此外,一些虧損幅度微小的產品也在清盤之列。彭曉武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有些產品交易贖回的情況比較多。因為信托產品除了在虧損情況下有清盤壓力之外,如果產品管理的規模比較小達不到合同約定的要求,同樣面臨提前清盤的壓力。特別是淨值在1元附近的產品,比如1.01元或者1.05元,最容易被客戶贖回。倘若產品淨值很高,盈利能力強,客戶可能會認可產品的掙錢能力,不會贖回。然而市場走熊,產品又正好不虧錢,客戶自然選擇規避風險,落袋為安。
此外,不少投顧自身對市場未來走勢並不看好,認為投資機會不好,難以獲取收益,也可能主動提前清盤,短時間內撤出陣地。比如知名的陽光私募趙丹陽此前清盤赤子之心就是如此。
最后,從這些產品的管理人來看,許多投顧風險控制有失嚴格。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草根”出身的投顧風格比較激進,很多時候滿倉投資。在整體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清盤的幾率明顯增加。
該人士還指出,從公開信息來看,部分產品管理人本身的能力和口碑就存在一定的爭議。如有的管理人管理的產品很快就產生大幅虧損,或者發生訴訟等問題,這些麻煩對產品業績影響不小。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管理人自身的投資能力也受到了更大的考驗。大浪淘沙,一些對風險把控欠佳和投資風格激進的管理人隻得暫時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