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風蔓延大學校園:為了融入圈子裝點門面--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奢侈風蔓延大學校園:為了融入圈子裝點門面

如今的大學生可以說是幸運的一代,物質的極大豐富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余地。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校大學生有明顯的品牌偏好和攀比、虛榮心理,對於“購買名牌的動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其他同學有的,我也要擁有”。
2012年12月14日13:53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李法明 畫

  李法明 畫

  如今的大學生可以說是幸運的一代,物質的極大豐富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余地。然而,記者近日在北京市高校較為集中的一些校園走訪時發現,大學生的奢侈品消費也是相當的驚人,相對於普通的運動名牌消費,大學裡這些更高水准奢侈品消費更是令人咋舌。

  據一項對大學生的消費調查顯示,近八成工薪家庭中大學生月平均消費超過了一個成人的消費,越來越多地加重了家庭的負擔。而且,一些學生的消費水平已遠遠超過其基本需求。

  “為了融入圈子”,裝點門面

  走進一間屋子,好像走進了某家商店的護膚品專櫃。在屋子的四張桌面上林林總總的擺滿了各種護膚品。其中一張上整齊地擺了一套迪奧的護膚品,旁邊還散亂堆積著一些其他奢侈品牌的香水和化妝品。然而,擁有這些東西的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白領,而是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某重點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宿舍。

  12月11日,記者到該校採訪,環顧了一下這間宿舍發現,這間僅有十幾平米的宿舍裡,住有四名同學,上床下桌的結構。在這些同學的書架上,除了擺放的《大學英語》等書籍說明她們的身份之外,生活用品和一些白領所用的無異。

  狹小的宿舍一角裡堆著七八個名牌背包。“這就是我一位舍友的東西。”帶著記者走進這間宿舍的高筱筱告訴記者,在她們宿舍裡每個人都有那麼幾件奢侈品。有的是家長給買的,有的是向父母要錢自己買的。當記者問及她們主要消費哪些奢侈品牌時,這位瘦小的小姑娘如數家珍一般,“現在學校裡面好多人都有,如果沒有就無法融入這個圈子。所以也不得不買一些來裝點門面”,說這話的時候,小高顯得有點難為情。

  住在隔壁宿舍的小陳也証實了小高的說法,她家來自安徽農村,算不上富裕的家庭。但是為了買雅詩蘭黛的護膚品,暑假裡並沒有回家,而是做起了兼職,賺了幾千元。用這筆錢她終於如願抱回了那套夢寐以求的護膚品。“買了這些東西好像我自己也高貴起來了吧,雖然是我辛苦掙來的,但是至少沒有被孤立的感覺了。”小陳說,同學手裡總是拿著最新款時尚的手機,走在時尚的尖端。一些女同學的化妝品更是堆積如山,其中不乏國際名牌。“她們談論這些的時候,自己感覺好像傻子似的,后來我就開始補習了這些。”

  欲望是填不滿的溝壑。不僅女生如此,男生也是一樣。如今的大學,男同學更是電子裝備的比拼者,手機、平板電腦、單反相機等什麼新就換什麼。在校每位同學幾乎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

  沖動消費、攀比消費在校園很常見

  記者走訪了三所高校,隨機採訪了幾名大學生,為了購買一件奢侈品情願節衣縮食的為數並不少。還有一些學生反映,他們購買這些東西為了流行趨勢佔大多數。僅僅因為手機“過時了”,就又花幾千元更換了新手機……沖動消費和攀比消費在校園裡很常見。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校大學生有明顯的品牌偏好和攀比、虛榮心理,對於“購買名牌的動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其他同學有的,我也要擁有”。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購買名牌是體現和別人差距的手段,能獲得心理優勢”。

  “大學的學習環境相對寬鬆。傳統意義上,老師的表揚變少了,同學的贊揚或者是羨慕能讓人獲得一種滿足感。”在北京一所商科院校擔任輔導員的張老師說,“這種心理上的優越感也助長了很多學生在購買東西的時候盲目攀比,以物品的品牌、價格証明自己。”

  除了消費奢侈品牌,更有一些同學購買幾千元的健身卡。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航天橋的一家健身館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的學生會員也越來越多了,很多人為了保持體形練習瑜伽、普拉提、跆拳道等健身項目。我們基礎會員卡基本上都是在三千到四千元之間。”當記者問起這些消費是否針對大學生打折時,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的大學生的消費能力非常可觀,一些比普通白領消費能力更強。所以我們也沒有針對他們的打折。”

  校園奢侈現象正在蔓延,像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大學生追新求異,唯恐落后於潮流。在外上大學的學生接觸范圍有限,大多是同班或者是同宿舍的同學。狹小的接觸范圍導致這些學生產生一些盲目的攀比心理。不同家境的學生分在一個宿舍,時間長了,由於消費習慣的不同,也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刺激。”中國傳媒大學中藍公寓的一位宿舍管理員說,“我們就眼看著一個小女孩從剛開始很朴素,慢慢地變得追求名牌商品、奢侈品的一個變化過程。”事實上,這也正說明了對於學生本人來說,昂貴的商品價格背后是無法掩蓋的內心空虛。

  “賺錢為了孩子,掙錢就是要給他花”

  現在的大學生多出生於上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相對更加富庶。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更是父母的“心頭肉”。如今,年輕一代攀比名牌、購買奢侈品之風盛行,家長教育的缺失也佔有相當大的因素。

  “賺錢就是為了孩子,掙錢就是要給他花啊,不然為啥要辛苦掙錢呢?”家住西安的劉先生給記者初步計算了一下他兒子在北京求學一年的消費賬單:學費6000元,住宿費1200元,生活費1500元,相機、手機以及其他電子產品1萬多元,一年的花費超過3萬元。“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被人看不起,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量滿足。”劉先生對孩子的消費表示理解。

  和劉先生一樣,目前,有這種思維邏輯的學生家長不在少數。王女士也持相同看法,她的兒子是就讀於大學實行二加二教育,即在國內讀兩年,在國外讀兩年。“他出去花錢比在國內還多,但是很多留學生都這樣。自己辛苦這麼多年,還不就為了孩子不受苦麼?”

  高消費往往和跟風從眾心理有關。看到別人有自己也要有,通過消費來彌補自己的心理落差。這種攀比已經影響到一些學子的學習情緒和家庭關系。

  事實上,大學時代是養成理財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大學生平時能適度地緊縮支出,為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消費習慣,可以受益一生。“消費應量力而為,更應理性消費。學校、家庭和社會可通過心理咨詢、溝通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學生的超前消費。”投資理財專家李燦建議,父母最好每兩個月給孩子匯一次錢,並要求他養成每天記賬的好習慣。如果家長以商量的態度,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其學會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金錢,也會更容易改正他們尚未完善的消費價值觀。

  共青團北京市委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高消費問題的主因在於對獨生子女的寵溺。大學生高消費現象反映出的是成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學校、社會這兩個大環境對孩子消費觀的養成也很關鍵。家長、學校、社會形成合力,缺一不可。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如果對這種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的苗頭不加以制止,就極易讓這些未來的棟梁未出校門就埋下‘金錢至上’的觀念,這對一個人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責任編輯:薛白、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