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每100人中就有14位60歲以上老年人,中國老齡化人口規模超過歐洲老年人口的總和。
廣州老齡化程度高於全國水平。截至2011年底,廣州市老年人口已達121萬,佔戶籍人口總數的14.93%,預計到2015年末,廣州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140萬,約佔戶籍人口的比重超過16%。
剛剛過去不久的重陽節,令敬老養老話題再次成為熱點。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對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專題調研后強調:要按照“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的原則發展好養老事業。
如何面對人口老齡化的難題?記者經過深入採訪發現,務實的廣州人,正逐步形成一系列先進、新潮的“養老觀”,廣州,也初步呈現出獨特的“養老文化”。
【觀念一】
“退休”是轉換一種方式參與社會
退休后轉變身份參與社會生活是很多廣州退休者的共識。他們認為:退休不是“落伍”的代名詞,是換一種角色參與社會生活。退休不能“退潮”,必須趕上生活潮流,否則就會產生被拋棄感、自卑感、孤獨感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相當多的廣州人退休后,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都會尋找自己喜歡的社會角色來參與社會生活。
王頌湯9年前從廣州遠洋運輸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一年后與幾個友人聯手創辦了“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並出任會長。該會的主要工作是募集專項捐款資助農村孤兒或特困兒童。8年前記者採訪他時,他很滿意自己的身份轉變,說退休后需要換一種方式參與社會生活,回報社會。8年來他與志願者跋山涉水尋訪散落在偏僻村落裡的孤貧孩子,為孤貧兒童募集善款4108萬元,幫助了11552名孤困兒童。這麼多年過去了,王會長仍然那麼精神、自信,老有所為讓他活得年輕而充實。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辦慈善機構,有相當多的退休者會選擇做一個“慈善使者”。記者幾年前曾參加一個到清遠農村尋孤訪貧的慈善活動,同行中有一個退休女士去回訪受她資助的貧困學生,她非常開心地告訴記者:“我剛退休那陣子,每天打麻將、唱歌、跳舞,剛開始感覺過得挺好的,但不久就覺得心裡有點‘空’,后來歌友介紹我參加這個慈善組織,我就認捐了一個學生,之后時不時會收到學生的來信,相互間有了交流,心裡就有了牽挂。慈善機構有活動都會通知大家去參加,因此還認識了不少朋友,退休后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對我們的確是好事。”
【觀念二】
做好養老規劃,享受“無壓力人生”
相當多的廣州人在70歲前,都不會輕易完全放棄工作,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找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做。廣州經濟發達,商業氣氛濃厚,一些“微、小型私企”成為“二次就業者”的好選擇。
羅先生三年前辦完退休手續不久,就在廣州文德路租下一個鋪面賣古玩、字畫。由於自己一手打理,貨源來自他幾十年的積累和“藏友”的寄售,所以開辦成本不高。他通過這個店面,保持了和社會的聯系,每天店裡人來人往使他獲得不少信息,“藏友”們來店裡喝茶聊天讓他天天長見識。他心情愉快,以前患的高血壓、慢性胃炎慢慢都好轉了,感覺比退休前更加健康,他說:“退休前做好養老規劃,退休后就可以無壓力地享受人生。”
汪女士退休前是一家企業的會計,退休后就給幾家小公司做賬,不用坐班,免了上下班的舟車勞累。“我現在工作是為了不脫離社會,而且每天記賬、算賬讓腦子不停轉動,能預防大腦退化。同時還有些收入,可以積蓄起來預備自己八九十歲時的需要。”
【觀念三】
老年人注重儀態是對社會的尊重
走在廣州大街上,細心的人會發現,上了年紀的廣州人比年輕人更加注重穿衣打扮,越來越多的“氣質型老人”令人眼前一亮。
75歲的伍女士認為,對漸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來說,要盡量不把衰敗形象帶給社會。她說:“老年人注重外形修飾是對社會的一種尊重﹔老年人以健康快樂的面貌出現在公共場所,也算是服務於社會。年紀大了外表多少會發生變化,人也沒有原來討人喜歡。注重打扮、樂觀開朗則可以讓人感到‘養眼’,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對社會的起碼貢獻。”伍女士的女兒說:“廣州人一般都有香港親戚、朋友,所以生活上很受港人影響。二十年前我媽媽退休后,每次出門都要擦口紅甚至化個淡妝,她說一起喝茶的香港朋友都是這麼講究的,香港人認為在公眾場所注重自己的外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我媽媽當時退休收入不高,但她在穿著上卻比上班時更加講究,她花很多時間在服裝城淘價廉物美的靚衫,穿出去也不比香港老太太差。在公共場所看見穿著邋遢、彎腰駝背的老年人,我媽媽就會很心痛地說‘這人偷懶害得自己那麼丑,也讓大家看著難受。’”
【觀念四】
繼續學習不讓“大腦萎縮”
越來越多的廣州退休者重視退休后繼續學習緊跟時代步伐,他們認為這是不被社會拋棄的前提。
雖然上了年紀學習應用現代科技有些難度,但越來越多的廣州退休者都掌握了一定的電腦知識。年近九十的張先生已有十多年的“網齡”,他七十多歲時向家人宣布要學五筆打字。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融不進他生活的時代,大家講的話他聽不懂,大眾談論的話題他不關心,那麼,即便再長壽,也會活得孤獨、可憐,活得沒有質量。張先生僅花一個月時間就熟練掌握了五筆打字,后來又學會了上網。現在,他與一批同齡的網友經常在線上交談、線下聚會,生活過得很有滋味,身體也很健康。
廣州一家証券公司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該公司每月都開設免費理財課堂,來聽課的人中有不少是退休者,他們謹慎投資,認真學習,雖然有的人學習起來比較慢,也容易忘,但很有恆心,也很有成就感。
【觀念五】
不喜歡“被照顧”
廣州老年人自立願望強烈,輕易不願意依賴別人。
在公眾場所,大多數的廣州退休者都不願被看成是“需要被照顧對象”。有個高中生告訴記者:某天在回家的公共汽車上,他看見上來一個穿著牛仔褲和連帽外套的老人,忙站起來給他讓座,沒想到老人直搖頭說“謝謝”,然后站在他身邊,雙手拉著車上的吊環,讓身體隨著車子的慣性擺動,口中還嚼著口香糖。高中生回家把這事告訴了媽媽,還說今后坐公共汽車不再坐位子了,免得讓座后別人不接受搞到自己很尷尬。媽媽說,你不能以一個人的皮膚皺紋和頭發顏色來讓座,你要看他的精神面貌和肢體表現,有的人雖然皮膚和頭發都宣布已進入了“需要被人照顧”的老年,但他的精神不老且肢體健康,你讓座給他,是對他不禮貌的表現。但如果你是給看起來體力不支的老人讓座,他會欣然接受並向你道謝。
有一個志願者告訴記者,她去一家養老院做義工,一個老人告訴她,她不喜歡接受陌生的志願者的幫助,因為有些志願者把她看成一個完全無自理能力的老人,以為她什麼事都需要人幫助。比如她完全有能力給自己梳頭,但有一個星期天,來了三批陌生的志願者,每批人來了都給她梳頭,結果那天她被梳了三次頭。“其實看見志願者我很高興,想和他們聊聊天,聽些新鮮事,不希望被看成是一個徹底的廢物。”老人說。
廣州人一家老小喜歡周末去酒樓喝茶聚會,細心的人會發現,在進出酒樓的路上,除非身體有疾行走不便者,其他大多數老人都是自己行走的——哪怕有的人走得很慢,他們也不喜歡被人攙扶。
【觀念六】
為自己和家人做好“健康管理”
退休者都步入了易患慢性病的年齡階段,健康意識較高,近些年一些人從西方引進了“健康管理”的理念,開始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進行管理:全家定期體檢、到醫院進行健康評估、請醫生進行健康指導。家住番禺的王女士家有六口人,每年都會在她的安排下去小區一家醫院體檢並進行健康評估,這家醫院專門開有“養身專科”,鮮明地打出“治未病”的旗幟,配有一套中西醫相結合的健康評估機器,醫生會根據評估結果給出飲食建議,回家后她就親自下廚,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家人進行“食療”。她還和一批退休者在附近農村合租了一塊地,親自動手種有機蔬菜,生活過得充實愉快。王女士說:“美國人經過研究得出一個結論,90%的人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我家人這兩年經過我的‘初級健康管理’后,健康狀況都有明顯提高,兒子媳婦連感冒都沒患過,我父母的病痛也減輕了,我和先生也很健康。”
記者了解到,今年9月,廣東省第一個健康管理組織——廣東健康管理學會宣告成立,該會明確提出了“上醫治未病”的概念,並希望通過健康檔案管理,對慢性疾病進行早期干預,早防早治。健康管理不僅能夠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口老年化負擔。
【專家建議】
退休者“抱團取暖”可以減輕養老負擔
廣東老人自強自重意識很強,輕易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的減弱,相當多的退休老人還是會擔心一旦身體出現狀況,需要他人照顧的問題。有錢的可以請保姆,沒錢的又怎麼辦呢?
即將步入退休年齡的王律師提出了“退休者抱團取暖”的建議,王律師認為,目前相當多的人在55歲左右就退休了,按照聯合國給出的人生年齡階段的劃分,這個年齡還屬於“中年”(45歲至59歲),還有體力和腦力為今后做些准備。退休之初除了可以進行“二次就業”賺錢養老外,還可以參加義工組織為那些年老體弱、需要幫助的老人服務。如果有一個組織負責記錄他們為別的老人服務的“工時”,等到以后他們自己不能自理需要別人照顧時,就可以用之前攢下的“工時”請義工服務,這種“有交換性的服務”比“無條件的奉獻”,更容易被服務雙方所接受。照顧別人者,就當是為自己日后儲藏資源,接受照顧者,是在享受自己之前的勞動所得,大家都心安理得。
南方民間智庫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彭澎認為:居家養老正在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載體多元化的發展格局,這種方式的養老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不僅政府可以通過採購服務,較快、較大規模地提供民眾可以接受的養老方式,許多社工、義工也有了介入社區服務和養老服務的平台。
【記者手記】
廣州老人“形老神不老”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廣州退休老人最突出的特點是“形老神不老”:雖然從他們的臉上、肢體動作上可看出他們“不年輕”,但他們活躍的思想、敏捷的思維,深邃的洞察力,讓人感受到他們心境不老。他們關心時政關心經濟,他們能與年輕人一起議論“非誠勿擾”,也可以爭論美國大選。他們中有人熱衷組織Q群上網聊天,也有人喜歡參加各種級別的同學聚會。他們仍然熱愛火熱的現實生活,有選擇性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個來自東北小城市的女士對記者感嘆:“廣州老人80多歲了還像60多歲一樣,一點也不顯老!”
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人的精神與身體完全可以不同步。用與時俱進的現代觀念,激發起老年人內心深處潛在的能量,來對抗歲月的增長和身體的衰退——這,就是廣州老人不顯老的法寶,也是廣州養老文化的獨特之處。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