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走到十字路口 改革共識空前匯聚
年底密集召開的大型財經會議,是觀測中國經濟輿情的最佳窗口。在15日開幕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變革”成為與會人士共同聚焦的關鍵詞。種種跡象顯示,在全球經濟陰霾依舊,中國經濟主動求變的當下,各方共識正在空前匯聚。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黃孟復同樣明確指出,“中國經濟今后的發展必須要靠改革,延續過去傳統的經驗和體制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
在他看來,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的再次突破來帶動全面改革的發展。而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則是區分清楚市場與政府的界限。他表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的主要目標,是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國家對經濟的宏觀引導作用,而這種引導作用應該完全靠經濟手段。
他對政策“組合拳”做法表示擔憂。他認為,“組合拳”的效果最快,很短的時間內就可看到改變﹔但這種做法實際上抑制了市場的活力。“人為影響經濟波動周期的結果,就是下次反彈會更大,進而必須使用更強大的‘組合拳’抑制反彈,由此造成惡性循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系統分析了中國在世界經濟變遷中面臨的挑戰。他表示,從全球格局來看,東亞國家與發達國家這兩類經濟“鏡像互補”的舊格局已告終結,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刻不容緩”,“全球金融危機表明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破產,中國出口導向政策不可能長期持續。”
“對於中國來說,如果不能夠實現增長方式的轉型和提高效率,而繼續靠增加投資來維持增長,中國經濟就會陷入投資回報遞減和消費率持續下降的雙重壓力,最終導致危機。”吳敬璉警告說。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提出已經有十幾年,但進展緩慢,根本的原因是存在體制性障礙。“隻有通過改革消除這些體制性障礙,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目標,才能解決我們眼前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吳敬璉強調說。
“改革要從財稅價起步,因為這是政府掌握的最重要的公共資源。”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表示,這也是調節收入分配最有力的工具。財稅價的改革,主要指資本價格包括匯率利率,以及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價格,逐漸達到市場均衡價格。
(來源:証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