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羅兵
“目前中國的城鄉水源水質達標率仍然偏低,農村約有2.7億人口飲用水不安全,中國政府將在未來的2∼3年內投入超過900億元資金,用於建設城鄉污水處理系統,保障飲用水安全。”在日前舉行的第4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論壇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
在不久前召開的2012農村環保政策與技術交流研討會上,一位專家提及中國僅有約2%的農村污水經過處理。到2015年,農村污水處理率要從目前的2%提高到10%,鄉鎮污水處理率要從目前的10%提高到35%。
這也意味著污水處理設備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環保部研究,目前全國約有60萬個行政村,按照其中1/3即20萬個行政村迫切需要治理,每個行政村治理需要100萬元,中央和地方各投資50%測算,共需中央財政投入1000億元。
事實上,我國各省市針對村鎮污水問題,也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廣東省實施萬村百鎮整治工程,從2009年起,全省每年對1萬個自然村和100個鄉鎮進行整治。山東省開展“百鎮千村”建設示范和小康示范村鎮等活動。北京市從2006年開始,每年撥出7000萬元,對郊區42個重點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行支持。
據了解,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產業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形成機制成熟的市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准定額研究所副所長李錚認為,當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成率的總體水平低,已建成設施的有效運行率低,投資效果差,“以下問題尤其需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技術標准予以規范:工藝路線不合理。套用城鎮污水處理技術模式,一些應用單位沒有根據農村的現實情況選擇適宜技術”。
“由於農村污水排放規模都比較小,不能像城市中那樣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隻能進行分散式污水處理。因地制宜是農村污水治理比較重要的原則。”日前,在浙江義烏舉行的2012中國國際環保設備及節能產品展覽會上,一位來自無錫環保系統的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鄭正發明的復合塔式生物濾池就是這樣一種簡單有效的裝置。它分為4層,最上層是植物,第二層是土壤,第三層是沙子,第四層是碎石,土壤裡面還有許多的動物,包括一些虫子和蚯蚓。污水進入這個體系內,將經過生物作用,特別是微生物作用、植物作用,經生物生態物理化學的協同處理,污水處理達到了國家二級至四級標准。鄭正表示,它的最大特點是不要什麼管理,隻要有一個人照看就行了。
而浙江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IBS(智能農村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則採用了最新的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智能控制和無人值守,從而達到了自動運行和高效節能,因而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在展會現場放置的一個縮小版的透明模型裝置顯示,化糞池中的污水經過一層層的處理逐漸變成清水。“實際運用過程中,處理裝置是被埋在地底下的,我們採用的是具備脫氮除磷功能的高效生物處理工藝,確保出水水質穩定達標。此外,設備採用新型環保PE/FRP材質,不滲漏、不生鏽、承載力強,使用壽命至少可達10年,確保設備穩定運行。”該公司總工程師葉舟說,IBS智能農村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還把人工濕地的建設也納入其中,可以實現污水處理與生態景觀建設相結合,做到淨化水質的同時增加景觀效果。
農村的污水整治“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必須注重將農村污水治理的前期設計建設和后期運行管理的有機結合。“我們的設備中還有一個監管一體機,有了它就能真正實現無人值守、智能控制、定期巡檢、遠程監控。”葉舟介紹,監控一體機與處理裝置、移動監測設備、移動終端、智能水務監控平台共同組成一個系統,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於分散式的農村污水設施管理,利用3G技術對各站點進行遠程監控並實現指令傳輸,從而實現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設施的長效運行管理。
(來源: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