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168萬天價表兩年隻賣出兩塊 國產奢侈品難尋活路【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海鷗168萬天價表兩年隻賣出兩塊 國產奢侈品難尋活路【2】

2012年12月31日10:17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海鷗168萬元一隻的天價表和海鷗專賣店內產品

海鷗168萬元一隻的天價表和海鷗專賣店內產品

  神秘的海鷗業績 基層員工也不知經營狀況

  由於並非上市企業,外界無法從公開信息中知曉海鷗集團的經營業績。對於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公司有關人士也表示無法透露。事實上,對於基層的海鷗員工而言,他們似乎也真的不知道企業的經營狀況究竟如何。“肯定能活著,但能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不清楚!”很多員工都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從海鷗集團2010年制定的一份“三年(2011至2013)規劃中看到,當時曾提到2013年要達到主營收入15億元的目標,目前距這個目標還有多遠記者也無法獲知。但當時還有一項目標就是“實現集團整體上市”,但據企業內部人士透露,“迄今還沒聽說准備上市的消息”。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雖然有了“奢侈品”的光環,但海鷗的企業境況似乎並不那麼光鮮。“幾十萬上百萬一隻的表終究只是極少數,多數表還是大眾能接受的才行!”海鷗廠一位人士這樣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海鷗主銷產品的價位通常是在5000元以下,最便宜的大約1600元至1800元。對於一些大客戶批量採購的禮品表等,有時價格也會降到千元上下。由此可見,海鷗不同檔次手表的價格差距相當大。

  雖然對於海鷗集團來說,海鷗表是消費者最熟知的產品,但其實它們更龐大的業務是手表機芯的生產而非成品表。目前海鷗已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三的機芯制造基地。據了解,海鷗機芯除了少量滿足海鷗表自身需求外,更多的是向其他成品表同行出售。

  “與成品表相反,機芯量大但利潤低”,一位海鷗廠人士這樣告訴記者。葛文耀在自己的微博中更是直言,“海鷗廠的機芯有三分之二是虧損的!”

  葛文耀近期多次造訪海鷗 被習慣稱為“葛總”

  海鷗員工對於上海家化和葛文耀的關注程度出乎記者的意料,記者接觸的很多海鷗員工都知道葛文耀鐘情海鷗表項目的事,也聽說葛文耀最近多次來到海鷗廠與領導溝通交流。記者注意到,在接觸的員工中,他們對葛文耀似乎都挺有好感,習慣地稱之為“葛總”。不少人甚至還會特意關注葛文耀的微博希望獲得更多的信息,一些人甚至在思考葛文耀的投資會為海鷗、為自己帶來什麼。可以看出,靠“圈子”生存的奢侈品海鷗表並沒讓海鷗的員工感到踏實。

  按照葛文耀的說法:海鷗廠真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擁有那麼多自主創新技術的同時,企業沒市場部,沒設計師,缺乏品牌定位,產品線缺乏規劃,手表和機芯品種太多,沒重點。事實上,海鷗的問題也是很多國內想搞高端產品、奢侈品企業的通病。業內人士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國內某著名品牌想打入香港市場,但香港消費者提出,“表盒的材質不好,皮子的工藝不好,紙張不好,包裝凌亂”,最后隻能按照國際標准,重新改進盒子、皮革質量和包裝方式。

  在國內市場,每年賣出約100萬隻手表,其中單價超過8000元的高檔表不到10萬隻。正是這不到10%的銷量,卻佔據著50%以上的銷售額。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場,其中腕表和手袋是國人消費最多的奢侈品。不過,國人高額的腕表消費絕大部分都貢獻給了SWISSMADE(瑞士制造)。另外,由於匯率原因,奢侈品手表在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價格差距拉大至將近40%。也就是說,中國的奢侈品手表消費大部分都貢獻給了海外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國產奢侈品手表究竟還有多少生存空間值得商榷。葛文耀的熱情對海鷗人可能是好消息,但就投資價值而言,資金周轉期長本身就是機械腕表制造業的一大通病,這也是由生產特性決定的。以海鷗168萬元的手表為例,從下單到制作回款,時間長達1年。因此,對海鷗的投資可能是慢活兒,而且前景不明,這可能是作為資本的平安無法容忍的。(記者 張欽)

(來源:北京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