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表
國產奢侈品靠“圈子” 能活多久
海鷗表對於三十歲以上的國人應該都不陌生,這家在1955年制造出中國第一塊手表的企業曾有著輝煌的過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洗禮,它同許多老國企、老民族品牌一樣日益沉寂。然而,近日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對海鷗表的投資意向卻意外讓“海鷗”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海鷗投資計劃的堅持,甚至引發葛文耀與股東平安集團之間的沖突。上周,葛文耀分五筆在二級市場上拋售6萬股上海家化套現,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准備個人投資海鷗表。葛文耀直言,“海鷗手表我跟了三年,分析思考了一年,是最有希望,最有意義,投資回報可能最高的一個項目。”他還表示,“把海鷗表做成真正的奢侈品對提高世人對國貨信心、國企的市場化有重大意義”,“即便公司不投,自己個人也要投資海鷗表”。
那麼,究竟是什麼吸引了葛文耀?頂著“奢侈品”名號重回人們視野的海鷗手表生存狀況究竟如何?12月28日,記者走進了白雪覆蓋的天津海鷗表業集團。
國內唯一隻生產機械表的廠家
雖然在天津老城南開區還有個地名叫“手表廠”,但那裡已是海鷗廠的舊址。隨著2010年遷入天津東部的空港經濟區新工業園,老廠址已經不再有海鷗的痕跡。
目前,行業內公認的幾大國產品牌中,與飛亞達、依波、羅西尼和天王不同,海鷗是唯一一家隻生產機械腕表的廠家。談到為何選擇涉足奢侈機械表,2005年進廠的海鷗相關負責人王志強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海鷗具有這方面的技術優勢:“2002年制造出自主特色的陀飛輪表對海鷗絕對是一次升華。”“陀飛輪技術”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地心引力的影響,從而提高走時精度。此前這項用於高端復雜機械表上的技術一直為瑞士品牌壟斷,而海鷗的“陀飛輪”表則通過自己獨特的技術工藝繞開了專利壁壘,震驚了全行業。
記者看到,盡管海鷗表的新工業園坐落在大型制造企業林立的天津濱海開發區內,但與其他機械轟鳴的廠房相比,海鷗很多工作間則更像是雕琢藝術品的工作室。在這裡,機芯的裝配依然完全要靠有經驗的老先生們戴著表鏡純手工完成。據了解,即便全球機械表制造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但到現在,制造工藝基本沒什麼大變化,還是完全靠人工裝配。通常一隻機械腕表都有上百個零部件,海鷗生產的最復雜的表竟然包含400多個零部件,裝配的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168萬的天價表至今隻賣出兩塊
在某機構上個月發表的一份《2012中國奢侈品報告》中,評選出的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奢侈品牌中包括海鷗表。目前,海鷗的產品線中,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奢侈品的海鷗表,價格能達到30萬元左右,最貴的一款價格168萬元。海鷗方面對於奢侈腕表的銷量諱莫如深,但據記者了解,盡管作為奢飾品的海鷗表在業內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但消費人群也僅僅限於一些專業的手表藏家和玩家。一般來說,海鷗幾十萬元級的手表,都是採用客戶定制的形式,那款168萬元的表自2010年推出迄今一共賣出了兩隻,基本是靠“圈子”生存。
顯然,海鷗表的影響力和品牌度與國際頂級名表還有著相當的差距。對於靠“圈子”生存的高檔機械腕表行業而言,海鷗如何能飛進更高層次的“圈子”是個大問題。海鷗品牌部門人士坦言,很多人對於國產表存在偏見。就像很多國產品牌一樣,海鷗也遭遇著難進國內高端商場的困惑。“他們對國產品牌有天然的排斥,即便勉強進入也會被擺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在一些高檔表廊中,海鷗表也像其他中國品牌一樣常會被拒之門外。而對於高檔手表來說,能不能進入這些圈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品牌的被認可度和實際銷量。
海鷗也在嘗試開自己的專賣店,從2006年9月在天津友誼路開出第一家專賣店以后,目前海鷗表已經有30多家專賣店,除香港、澳門、新加坡各有一家店外,其余皆在內地,這也顯示出海鷗表的消費人群基本仍局限在華人,其中內地更是佔據了絕大多數,這也說明海鷗走向國際名表的道路還很漫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