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流動性較差的情況下,與戶籍制度緊密相連的戶口本起到了身份証明的作用。但當人口流動性增加,工作單位承擔社會職能的狀況發生改變時,沒有身份証則給居民生活和社會管理帶來極大的不便。
“我記得那時出門住旅店都必須要單位開介紹信,沒有工作單位的也得到街道居委會開介紹信証明身份才行,或者拿上全家的戶口本,總之比較麻煩。”李慶麗回憶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開始改變那種以戶為單位、屬地化管理的人口管理方式,而信息全面、個人唯一的身份証則成為有效載體。“身份証從無到有,正順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化趨勢。社會管理創新要建立在對個人的定位和信息收集的基礎上,信息是社會管理的基礎。”張寶義說。
二代身份証中芯片技術的應用,承載個人信息的完善,則使社會管理的精細化成為現實。張寶義表示,二代身份証的出現意味著社會信息系統的完善,政府將整個社會納入規范的科學管理之中。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說,從“一代証”到“二代証”的轉變,標志著中國人口管理工作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對於方便群眾生活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都有重要意義。
未來:卡証合一的身份証明
從第一代到第二代,更新后的身份証承載了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遷,那麼第三代、第四代身份証將會是什麼樣的?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未來的身份証在發揮身份証明這項基礎作用外,將要與個人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挂鉤。信息全面化、卡証合一等將是身份証未來的發展趨勢。
張寶義表示,在將來,身份証不僅承載個人基本信息,如年齡,居住地,職業,家庭狀況等,還會記載血型、醫保、財務狀況、教育情況,甚至是個人的DNA基因圖譜。同時,在未來身份証還可以將銀行卡、社保卡、駕照等濃縮進來,從而方便居民社會生活。
曲文勇表示,隨著工作單位社會職能的剝離,戶籍管理的靜態性和人口流動的動態性,已經形成了體制上的矛盾。未來身份証的屬地性和屬人性將會結合起來,實現“戶隨人走”、人走戶遷。“未來中國居民身份証包含信息將更加豐富,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會進一步走向完善。”曲文勇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