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師吳金星的作品《有鳳來儀珮》,無底價起拍,成交價為7.8萬元。
優勢
確實有漏可撿 亦可積聚人氣
為什麼“無底價拍賣”突然之間熱了起來呢?
天問拍賣公司總經理季濤認為,國內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目前到了調整期,作為拍賣企業,在市場下滑、收藏者信心不足、人心猶豫不定時,重新聚攏人氣是十分重要的。幾家拍賣行不約而同加大了無底價拍賣品的數量,就是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國外拍賣行對於藝術品的定價水平比較高,判斷得比較准確。中國的拍賣行在這方面有欠缺。如果一不小心定了個超出市場承受力的高價,反而容易造成流拍。‘無底價拍賣’讓競拍者自己去定價,比較省事,而且成交率通常都是100%。然而,同樣是無底價,放在國外可能未必管用。西方的藝術品市場比較穩定,無底價反而讓他們覺得怪怪的。而且,無論你把底價定得多低,競買人通常該出多少錢就出多少錢,他們很相信自己的鑒別能力和對市場的判斷。但中國的藏家比較‘感性’,‘無底價拍賣’有神秘感,會激起很多‘撿漏者’的參與熱情。”
但真的有漏可撿嗎?北京博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運營總監巴振宇向記者証實了這種說法。從2008年起,北京博觀一共推出了六場“無底價”的中國玉雕大師作品拍賣會。“幾乎每一場都會有成交價低於市場價和委托人預期的情況出現。比如2009年,玉雕大師翁偉民的一件翡翠作品是8000元成交的,當時它的市場價格應該不低於3萬~5萬。”
雖然很多競拍者抱著“撿漏”的心理,但總體而言,“漏”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實上,同樣的藝術品,“無底價”反而更容易拍出高價。“無底價的場次,明顯比有底價的要熱鬧很多。更多的情況是,因為人來得多,價格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爭’高了。”季濤說。
此外,“無底價拍賣”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有助於擠掉拍賣市場的泡沫。比如去年8月保利精品拍賣會的無底價專場上,以張曉剛為首的當代藝術家的部分作品發生“跳水”的情況。保利四季精品部業務經理李雅璐認為,這是因為“無底價給了藏家更大的主動權,讓更多的藝術品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所以產生了一個‘去泡沫化’的結果”。上海泓盛拍賣公司董事長趙涌告訴記者,藝術品市場的“泡沫”的確很難在“無底價”拍場中出現。“這幾年泡沫被擠掉了不少,有些拍賣場次的成交量萎縮了50%~60%。但我們去年無底價拍賣中的紙雜文獻板塊一點都沒受影響,比前年還有成倍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