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8% 需應對風險挑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專家預測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8% 需應對風險挑戰

2013年01月18日07: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2012年,雖然歐債危機反復惡化、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內主動調控房地產市場、積極化解投融資平台風險和推進結構調整,但是綜合當前各種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實現7.5%的既定目標已毫無懸念。

  展望2013年,世界經濟仍處在艱難調整期,金融危機的影響呈現長期化趨勢,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從國內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仍然面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妥善應對風險和挑戰。在日前結束的“第四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副主任盧中原等著名專家就2013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走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成思危:沒有水分的7%經濟增長好於有水分的9%

  十八大報告中“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上來”的要求十分重要。我們要的是沒有水分的、實實在在的增長。我想就此提出四點意見:

  一是要歷經“陣痛”度過轉型期,以取得更好的、踏踏實實的經濟增長。從四季度情況看,2012年G D P實現7.5%的增長目標沒有問題。對於2013年7%足夠了,這個7一定是沒有水分的。一個踏踏實實、沒有水分的7%,好於有水分的9%。我們預測,2013年的G D P增長或將達到8%左右,仍有一定水分。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經過陣痛,不犧牲一些速度,結構很難調整過來。轉型勢必付出代價,調整結構、淘汰過剩產能、去庫存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培植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都會影響G D P增長。因此,盡管期待2013年能夠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增長,但還不能一蹴而就。

  二是要注意保持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合理的比例,使得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虛擬經濟等於經濟中的軟件,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件。要牢牢抓好我國實體經濟,保持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依附於實體經濟,要協調二者之間的發展,如果虛擬經濟利潤過大,將造成實體經濟的萎縮。

  金融的利潤太大,就會擠壓實體經濟。按照當前我國與國際接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 A體系)計算,近三十年來,相較於美國的實體經濟佔其G D P比例由81%下降到42%,我國這一比例從87%下降到70.5%。這個下降是正常的,要參與國際金融競爭,就不能不發展虛擬經濟。

  我們預測,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改革推進,2020年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下降到65%左右。當前,我國銀行業規模跟世界水平相差不多,但証券業、保險業較世界水平仍有差距。所以,証券業和保險業還要發展,此外還要發展民營的金融機構等等。

  三是要擠掉實體經濟中的水分,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一定要盡量減少無效甚至破壞性的投資。發展實體經濟過多依靠投資,會造成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投資效益降低、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的G D P有四種情況:第一是高效投資,即投入以后五年或十年可以回收投資﹔第二是長效和低效基礎設施的投資,如高速公路等,投資回收期較長,基礎設施應當適度超前,但不應過度超前,應量力而行﹔第三是無效G D P,即投入時可以拉動水泥、鋼鐵、玻璃等生產資料的增長,但建成后因產能過剩而不能投產,不能發揮效益,不能再產生G D P,造成浪費﹔第四是破壞性的G D P,如豆腐渣工程,垮了重建也會產生G D P。

  實際上,我國的投資中有一部分過度超前的、無效的和破壞性的投資被隱藏了起來,形成了G D P中的水分。合理的投資增長率應該不高於G D P增長率的1 .4倍,即G D P與投資增長率之比,應該是0.7左右。但2000—2011年以后,這一比例是0.5,即投資是G D P的2倍。這一比例過高了,因此保持合理增長,提高G D P質量,擠掉水分是必須要做的。

  四是要依靠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質量和效益,也就是說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加強管理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時把這些財富合理地分配給全體人民。實體經濟能夠踏踏實實地創造社會財富。一定要下決心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

  李偉:深化改革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前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的全球性力量尚未形成。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階段轉換和尋求新平衡的關鍵期。增長階段轉換實質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是原有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逐漸削弱、新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逐漸形成的過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尋找並建立新平衡的過程,經濟運行總體比較脆弱。2013年,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注重需求政策與供給政策結合,短期政策與中長期政策結合,增強政策彈性和有效性,著力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努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針對2013年國內外的復雜形勢,需要進一步完善穩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

  以降低企業稅負和穩定地方財力為重點,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涵養財源為目標,積極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防止因增收壓力而加大企業負擔。落實研發支出稅前扣除政策,加速企業折舊,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加大中央財政對地方財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積極擴大房產稅、資源稅試點范圍,培育地方政府新稅源。加快研究地方債的相關規則和管理方法,積極穩妥地擴大地方債發行試點。

  以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和穩定貨幣供給為重點,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通過多種措施保持基礎貨幣的合理增長,根據貨幣金融形勢的變化,適時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保持必要的流動性。針對全球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適當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相對穩定。適當放鬆對過橋貸款等限制,支持與產業升級相伴的兼並重組。

  以促進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限購政策,使其既能充分發揮在限制投機、投資性需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又不影響首次置業和改善型需求的及時釋放。適當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鼓勵梯度消費和增加二手房供給。更加重視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給方面的調控作用,適當加大房地產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緩解供求矛盾。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認為,當前處理好二者之間關系的重點是強化市場在配置社會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而不是相反。我們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力求動機與效果的一致性,當前效應與長遠發展的一致性。而相對於美國這次金融危機來說,可以說美國是市場作用太強,而政府監管太弱。認清這一點,是我們正確設計經濟體制改革具體方案的重要基礎。

  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在於深化改革﹔應對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需要深化改革。面對當前復雜、艱巨的改革任務,要充分認識到改革的緊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改革信心,凝聚多方共識,破除各種利益集團的阻礙,建立新的改革推進機制。要把深化改革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的根本任務﹔把建立法治、高效、規范、公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盧中原:內生效應是支持2013年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對2013年的經濟走勢,內生效應、基數效應、外界輸入的通脹效應以及換屆效應這四種效應必須關注。

  內生效應。因為內生的東西具有經濟規律的客觀必然性。這種內生性在2012年經濟回暖過程中有所體現,主要是中國經濟市場化支撐的內在要素,是不可逆轉的。

  如果內生因素當中技術創新的動力、結構優化的動力、市場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逐步增強,增長速度的放慢就無須擔憂。2012年第三季度之后,從10月份開始,我國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數都在逐步回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分析是,在6月份中國經濟就已經觸底開始反彈,到了10月份這種觸底反彈表現得更加清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憑著的就是內生因素———市場化的自我恢復動力、結構變化的積極效應,還有技術創新的動力。否則無法解釋中國經濟為什麼連續三個季度下滑,而后又反彈。內生效應是支持2013年經濟增長繼續反彈的決定性因素。

  現在我們對內生因素的關注、分析還不夠。比如說,憑什麼說結構調整的積極效應正在顯現?我們看到,2012年非制造業的商務活動指數連續高企,持續達到55以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2012年增長速度放慢,而就業沒有減少,因為就業的容納量在增加,資本、技術密集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在提高。我們要完善政策,使內生性因素更強勁,成為未來經濟平穩、持續、協調增長最大的支撐。速度慢了不要緊,隻要動力在變化。

  觀察中國經濟增長的走勢,第一看內生要素,第二是基數效應,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是問題,肯定高於8%,關鍵在於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外部效應。主要是外部通脹輸入性的因素,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連續推出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國際上市場流動性空前膨脹。通脹一定會輸入國內,這種通脹壓力一定會高於2012年。因此,2013年的增長要更多的關注怎樣抑制外部輸入型的通脹效。

  換屆效應。歷史統計數據表明,每一次換屆都是一次投資和G D P增長的高峰,2013年一定比2012年高,我們要盡力避免速度起來以后增長動力的惡化和不可持續。   (記者 金輝 整理)

(責任編輯:張文婷、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