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引進民資不能葉公好龍 別把民資當“冤大頭”--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國企引進民資不能葉公好龍 別把民資當“冤大頭”

周小苑

2013年01月25日09: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繼鐵路、能源等行業之后,電信業也將打破國企壟斷的“玻璃門”,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投資。日前工信部公布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標志著民間資本進入電信行業核心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專家認為,國企通過並購、參股等方式引進民資,構建了一個1+1大於2的框架,將“嫁接”國企和民企各自的優勢,對企業形成一種天然的制約監督機制,特別是民企成本管理理念的融入,將提升國企的競爭力和內生增長動力,對此,國企應擺正心態,放下身段,掏出一顆心,付出真感情,要防止國企與民資聯姻中的“葉公好龍”傾向。

國企弊端制約中國優勢

長期以來,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依靠行業壟斷的優勢,佔據著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各個關系民生領域的主導地位,在國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造成了行業內的不公平競爭,抑制了民營資本的發展,客觀上造成了“國進民退”的現象。此外,長期缺乏競爭使得國企機構臃腫,行政和事業的規模過大,管理部門太多太細,條塊分割嚴重,習慣按計劃、按規章和按上級指示辦事,重生產管理,輕市場營銷,造成了國企內生增長不足,競爭力下降等問題。

此外,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認為,政府對國企的過多主導和干預產生了三大問題:首先,政府的主導必然破壞價格,扭曲價格,扭曲資源配置,管制經濟,增加交易費用,官僚主義必然產生﹔其次,政府主導就產生了培養官商勾結腐敗的溫床﹔第三,如此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路徑依賴和特殊利益集團。

隨著國企體制弊端的暴露,引進民營資本,打破國企壟斷,創造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國資委主任王勇日前表示,一些國有企業存在重發展輕改革的傾向,對突破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有畏難情緒,重點領域改革進展相對遲緩。我們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要更多地引入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企業改制重組。

民資加盟為國企引進“活水”

隨著去年國務院發布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新36條細則后,越來越多的壟斷行業向民資敞開了大門。2012年10月,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和蒙西華中鐵路煤運通道的同時開工標志著“鐵老大”等壟斷領域向民資開放邁出實質性一步。這兩個項目被看作壟斷領域向民資開放示范項目,投資總計近3000億元,民資有望“分羹”近467億元。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國企先行一步,積極引入民間投資參與改制重組和新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形成“嫁接”優勢,取得豐碩的成果。2003年,陝西省就通過轉讓秦川汽車公司控股權,成功引入深圳比亞迪股份入陝投資,合資組建的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2009年即實現產值超百億元,不僅盤活了企業,還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專家認為,民資作為非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其作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將是本輪經濟穩步增長的關鍵。引入民資對盤活國企資產、推動產業發展等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不但能解決新項目建設資金,還能兼顧項目的經濟性。因此,隻有打破鐵板一塊的產業發展格局,利用民資才能引入“活水”,才能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鮮的血液。

別把民資當成“冤大頭”

然而,讓民資入局是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工程,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出台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非公36條”,直至2012年各部委在國務院要求下出台相關細則,民資的引進過程前后歷時7年,各種障礙和阻力可見一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瑞認為,民間投資近年來一直沒有大規模的啟動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對於民間投資的認識不足。各級政府引入民間投資的領域主要是民生、軍工和其他公共領域,地方政府可能認為,民間資本唯利是圖的做法可能對公共利益有損害,也不能像過去對國企那樣如臂使指﹔其次,國有企業有傳統的領域,長期經營壟斷,對於民間資本進入其領域仍有防范﹔第三,現在全社會對於民間資本進入的期待過高。

專家表示,民營資本不是冤大頭,為避免把引入民資當成行業中的點綴,就必須要在機制、政策,尤其是在觀念上都應做出改變,就應該在增加企業資本、決策和監管的社會屬性上下工夫,不能籠統地泛泛而談引進民間資本。

“隻有真正維護民間資本的合法權益,才能使鼓勵民資的多項政策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民間資本的需求很明確,一是話語權,不僅要允許民營資本參股,也要允許他們控股或者並購,這樣才是比較徹底的改革﹔二是需要政策的穩定性,需要政策逐步落實后建立起來的信心。 記者 周小苑

(責任編輯: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