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歷史上,老北京城的路網是以城門為連線,東西南北垂直相交如棋盤一樣。建國后隨著北京城市發展、人口增多,開始修建以天安門為中心的環路,如今已經修到了六環路。而橫貫北京城的道路隻有長安街、平安大街、兩廣大街,縱貫北京城的主要道路幾乎沒有。這就導致在北京,如果乘坐公交車從A點到B點很難實現兩次以內的換乘,自駕車也要經過很多十字路口經過很多次拐彎。
國家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邱成利博士曾認為,交通順暢的關鍵是公交乘客從城市一點到另一點實現最便捷、最少次數的換乘,以及自駕車減少通過交叉路口拐彎的次數,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構建密集的網格狀的路網結構。這樣從城市的任一點到另一點都可以最多隻換乘一次或隻拐彎一次。
因此,北京要增加南北向、東西向橫貫城市的主干道,同時也要增加直線的支干道,並與現有的環路有機結合起來,完善道路微循環,形成網格狀的路網結構。
歷史上,氣吞四海的秦始皇為了讓威儀與恩澤遍布帝國的每一個角落,曾修建了寬60米,長700公裡不亞於今天高速高路的“直道”﹔諸葛亮為了征服“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發明了“施機自運、不勞人力”的木牛流馬。自古以來,交通就是人類發展的縮影,交通工具與道路都是為了讓人們走向更精彩的世界。
當人們因為汽車在北京三環路上蝸行而煩惱時,當人們質疑這座擁有最寬闊道路的城市卻不能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時,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思路,這一切也許都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就像今天人們不再需要驃騎兵七晝夜趕到邊塞抵抗匈奴,也不必攀爬山嶺運送糧草,也許科技的發展將帶來新的交通工具與新的交通方式,今天北京交通的困局和作出的努力,有一天也會成為過去。
“路的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以樂觀的心態來看,北京交通的困局正是城市走向新生的一關。
立交橋也無法緩解交通擁堵。
北京公交車站扎堆往往加劇了交通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