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2013年農民收入增幅要保持在7.5%以上【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農業部:2013年農民收入增幅要保持在7.5%以上【2】

2013年02月04日14: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六、大力推進重大工程建設,提升農業物質裝備水平

  22.組織落實重大項目。繼續推進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加大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實施力度,推動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深入開展都市現代農業交流推進活動。爭取啟動建設國家級優勢種子生產基地,認定一批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加快新品種引進示范場建設,提高種養業良種工程和動植物保護工程建設質量。繼續實施好農村沼氣、保護性耕作、天然草原退牧還草等工程建設。加強新的重大工程謀劃,推動編制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和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能力建設規劃,啟動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基礎設施、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定居工程等專項規劃。

  23.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規范高效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爭取實施深鬆整地、秸稈還田等關鍵環節作業補貼。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著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加強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加快推進薄弱環節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推動雙季稻地區機插秧和華北、黃淮海、東北地區玉米機收發展,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和園藝作物、牧草、畜禽、水產等生產機械化。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鼓勵支持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和農機大戶增強作業服務能力。繼續推進農機化示范區建設,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擴大保護性耕作、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等農機化新技術應用面積。強化農機試驗鑒定和質量監管工作。

  24.加快農墾現代農業建設。穩定農墾糧食和棉花種植面積,優化生產布局,提高單產水平。根據優勢區域布局,因地制宜發展農墾現代種業和養殖業等高效特色產業,繼續開展農墾現代化養殖場標准化提升活動。加強農墾物質裝備建設,推進水稻、玉米、棉花、馬鈴薯和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開展農墾農機標准化示范場創建活動。加強熱作標准化示范園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橡膠良種補貼、技術推廣、病虫害監測與防控、種質資源保護等項目,組織開展天然橡膠非生產期撫管補貼試點。以100個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場為主體,深入開展農墾“現代農業示范提升活動”。繼續組織實施好農墾危房改造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25.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落實好示范區“以獎代補”政策,推動涉農資金整合,加大對示范區傾斜支持力度。著力推進高標准農田、特色農業園、規模養殖場、加工物流園區建設,發展壯大主導產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組織認定第三批示范區,推進示范區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農業融資服務體制機制,探索農業新型經營體系建設模式,推動試點示范區率先突破經營規模小、投入分散、金融服務滯后等制約瓶頸。舉辦示范區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暨投資貿易洽談活動,開展示范區發展建設考核評價。

  七、強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推進農業信息化服務

  26.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依托各類農產品優勢集中產區和生產基地,加快推進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著力構建國家級產地市場、區域性產地市場和農村田頭市場互相銜接補充、定位布局科學、運轉高效流暢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啟動7個國家級大市場建設項目。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加快推進區域性批發市場建設。加強田頭市場規劃,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推動在村戶間形成簡易加工廠、田頭集貨場、村頭批發場、農民交易地和價格採集場,不斷提高農產品營銷能力。

  27.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以生產智能化、營銷網絡化、管理高效透明、服務便捷靈活為目標,通過政府統籌、規劃引領、典型示范和資源共享,將農業信息化建設貫穿於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過程。科學編制農業信息化建設規劃,完善農業信息化標准框架,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創建一批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開展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農業物聯網等試驗試點。研究探索農業信息化支持,加快轉化金農工程一期成果,啟動金農工程二期項目。加強以12316服務熱線為紐帶的“三農”信息服務平台體系建設,加大涉農信息資源整合力度,打造全國“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品牌。

  28.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大力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加強農產品生產意向和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預測與發布,積極應對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搞好應急促銷﹔健全鮮活及小宗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機制,建立鮮活及小宗農產品信息發布平台,防止鮮活及小宗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價格大起大落。繼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統籌農業會展,培育品牌展會,改進辦展方式,提高辦展實效。

  八、做好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工作,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29.推進農村沼氣能源開發利用。堅持農村沼氣的民生工程和公益性定位,探索完善農村沼氣建設、管理、運營、服務體制機制,逐步建立農村沼氣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運營、科學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新格局。完善沼氣建設補貼和用氣用肥補貼相結合的政策,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協同配合,統籌安排、集中使用中央補助、地方配套資金,完善后續配套服務,著力提高沼氣項目建設質量、沼氣使用率和“三沼”利用率。因地制宜發展戶用沼氣,大力推進以村為單元的集中供氣。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規模化沼氣生產廠建設和運營,支持企業參與農村沼氣的后續服務,發展壯大農村沼氣產業。加大秸稈和牲畜糞便預處理、混合原料發酵、沼氣提純罐裝、高效保溫等技術研發投入,全面提升沼氣技術裝備水平。啟動能源生態村建設試點示范。

  30.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引導農民採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污水等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探索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的新型農村清潔模式,建設美麗鄉村。實施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開展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普查和監測預警,試點開展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啟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劃分和分級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綠色農業生產,加大農業清潔生產示范,推廣一批節肥、節藥、節水、節能實用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突出抓好畜禽養殖污染減排,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再利用,研究設立標准地膜推廣技術補助專項,在重點地區開展地膜回收利用示范。深入開展農村生產生活節能,加快建設秸稈收集儲運體系,開展省柴節煤爐灶炕升級換代,淘汰報廢高耗能老舊農業機械,加快老舊漁船更新改造,加強鄉鎮企業能源消耗管理和節能設備更新改造。

  31.加強農業資源保護。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加快劃定和加強保護基本草原,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督查,指導地方開展草原載畜量核定及草畜平衡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草原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和建設。完善休漁禁漁制度,合理確定養殖容量,擴大人工魚礁建設和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規模,開展海洋牧場和保護區建設。加大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力度,搶救性收集和保存珍稀、瀕危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建立資源監測預警網絡,加快基因鑒定評價等資源有序開發利用。加強外來物種管理制度建設,開展主要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提高外來物種入侵早期預警能力,開展全國外來入侵物種集中滅除工作。

  九、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32.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集約化水平,推動適當擴大經營規模,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增加農業經營收益。立足資源稟賦,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優化種養品種結構,推進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培育特色高效產業。搞好農產品營銷促銷,努力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完善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民從價格上升、加工銷售和產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實惠。

  33.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抓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四化同步”歷史機遇,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增強吸納農民工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引導鄉鎮企業轉型升級。逐步推動擴大農產品加工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適當擴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試點,支持產地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干燥等初加工設施建設,加強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建設。引導和扶持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培育一批示范企業,促進主食加工業的規范化、標准化建設。加大休閑農業公共服務力度,啟動休閑農業品牌培育試點工作,著力創建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環境友好、文化濃郁的休閑農業優勢產業帶和產業群。

  34.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實施農民就業培訓計劃,培訓一批文化素質高、創新意識強的農民,增強農民就業增收能力。推動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促進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加強農民創業引導扶持,推廣一批成熟的農民創業模式,樹立一批基礎設施條件好、服務功能完善的全國農民創業示范典型,推動落實國家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農民創辦小微企業,以創業帶就業促增收。推動制定專門計劃,對符合條件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務農創業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推動構建創業扶持政策體系。

  35.落實減負惠農增收政策。建立農民負擔監管長效機制。深入開展農民負擔綜合治理和專項治理,延伸農民負擔監管領域,開展減負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檢查。加強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規范管理,健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完善獎補辦法,加大獎補力度,促進村級公益事業健康發展,擴大集體收益分配,增加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推進農業援疆援藏工作,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和貧困地區農牧民持續增收。

  十、加強農業系統自身建設,提升服務“三農”能力

  36.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系統建設。努力在全系統上下形成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樂於實踐的良好風氣,繼續開展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不斷提升農業系統干部的研究、創新、實干、協調能力。牢固樹立服務為先的理念,堅持辦實事制度,讓農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經濟重大問題,准確把握“三農”發展新趨勢新任務,不斷推動思想觀念、發展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創新。

  37.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繼續開展“百鄉萬戶調查”、青年干部“接地氣、察民情”等深入基層實踐鍛煉活動,建立健全機關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基層聯系點制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簡化辦事程序,減少“三公”經費支出。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提高廉政風險防范防控管理水平。弘揚北大荒、南沙和祁陽站“三種精神”,保持農業部門艱苦奮斗、敬業拼搏、崇尚實干的優良傳統。

  38.創新農業管理推動工作落實。堅持穩中求進抓落實、堅持不懈抓落實,將抓落實的要求貫穿於全年,貫穿於各項工作,不斷改進落實政策的方法,健全落實政策的機制,創新落實政策的方式,加強績效管理工作,確保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如期完成。繼續推進績效管理向地方延伸,強化部門聯合與合作,創新內外協作機制,形成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全面推進農業依法行政,提升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水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強化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農業安全生產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加大農業部直屬單位及農業系統基本建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