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存量大不一定就導致物價上升--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貨幣存量大不一定就導致物價上升

王宇

2013年03月13日07:41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量已近百萬億元,M2與GDP之比接近190%,有人據此得出“中國貨幣嚴重超發、潛在通脹風險較大”的結論。事實上,M2佔GDP之比這一概念並不能有效衡量貨幣超發的程度,在此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著實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首先,M2與GDP之比這一說法本身不科學,不能真實反映貨幣超發程度以及通脹壓力。眾所周知,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一個存量概念,而GDP是一個流量概念,用一個時點的存量和一個時期的流量數據進行比較得出的比值,並無意義。

  進一步,如果觀察近20年我國歷史數據,M2?GDP與通脹壓力相關性並不大。例如1993年到1995年,我國CPI漲幅連續超過10%,但M2?GDP基本穩定在100%左右。1998年到2002年,我國M2?GDP比值大幅攀升,物價方面卻面臨通縮形勢。所以,根據M2?GDP比值來判斷貨幣超發與否或預測通脹壓力,是概念運用不當。

  其次,對M2存量與M2?GDP比值進行跨國比較,亦無太大意義。由於金融產品創新使得貨幣劃分界限變得模糊,以及世界各國M2的定義及統計口徑存在差異,令M2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進行跨國比較的。

  另外,企業融資以貸款為主、居民金融資產以儲蓄為主的國家,M2?GDP通常偏高﹔而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M2?GDP通常偏低。我國M2?GDP較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儲蓄率高。雖然美國M2?GDP不高,但如算上美國家庭和非贏利部門金融資產總額與GDP的比值,就會發現其在2011年比值已超過300%,遠高於我國M2?GDP比值。換句話說,我國與發達國家金融結構迥異,M2?GDP指標即使有所謂的意義,事實上也不具備橫向可比性。

  最后,衡量貨幣是否超發的最終標准是物價水平。研究表明,貨幣存量與物價之間並無必然聯系,影響物價水平更重要的因素是貨幣供應增速及資金價格。簡單地說,若貨幣增速超過實體經濟需要、實際利率長期偏低,物價上漲壓力就會加大。但如果貨幣供應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即使貨幣存量很大,也不一定就能導致物價上升。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1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2%、CPI年均上漲2.3%,屬於“高增長、低通脹”搭配,表明我國的貨幣環境總體上是適度的。

(責任編輯:李海霞、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