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3】--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3】

2013年04月16日14:25    來源:求是    手機看新聞

  糧食增產要緊扣實際

  ■安徽省副省長 梁衛國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國家糧食目標的根本在於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安徽省是農業大省,常年調出糧食150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從這些年來看,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是要緊扣實際,找准並有效破解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

  安徽要在糧食連年豐收的高基數上,繼續保持快速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靠天收”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安徽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旱澇災害頻繁,加之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自然風險的不確定性加劇。同時,全省中低產田佔耕地面積的55%左右,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防災抗災能力薄弱,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直接影響大。二是面臨的市場風險不可低估。一方面,隨著農業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價格波動的傳導效應放大,糧食生產面臨的市場風險增大。另一方面,全省糧食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依然偏低,目前流轉耕地佔耕地總面積的20.5%,小規模生產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三是科技保障水平依然較低。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雖已達55.5%,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四成左右。依靠科技挖掘增產潛力還有很大空間,2012年,安徽省糧食單產331.1公斤,比全國低22公斤,居全國第21位。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薄弱,全省60%以上的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缺乏有效服務手段,特別是生物災害防控能力還有待提高。四是農民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種子、化肥等農資和勞動力價格持續攀升,而種糧補貼總體水平較低,農民種糧比較效益下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難度增加。與此同時,農民收入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糧食生產收益佔比降低,從而進一步制約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發揮。

  責任源於認識的清醒。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綜合施策,穩步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著力構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推進機制。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重點工作,持續推進小麥高產攻關、玉米振興、水稻提升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各地均成立了以黨委、政府負責同志為組長的糧食生產領導機構,各級農業、水利、財政等涉農部門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力協作。“四補貼”資金也由2003年的6.35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94.44億元。通過行政推動和政策激勵,有效調動了各級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和農技人員科技興糧的積極性。二是持續強化糧食生產基礎保障能力。積極推進全省主體功能區劃分,加快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以42個產糧大縣為重點,依托糧食生產優勢產業帶,建立了首批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26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大規模開展農田整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全年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600萬畝以上。提升農機裝備水平,2012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4.6%。三是注重發揮科技增產增效作用。大力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和節本增效同步,努力探索規范、成熟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2%。加強高產示范創建,重點推進4100萬畝核心示范區和620個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建設,亳州市及所屬縣區小麥生產實現了平均單產達到502.1公斤的歷史性突破。四是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積極穩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省土地流轉面積2052萬畝,其中耕地流轉面積1275.6萬畝。加快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省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近3萬家,其中糧食專業合作社6100家,百畝以上種糧大戶1.2萬戶、經營耕地464萬畝。

(責編:郝帥、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