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誤讀”使城鎮化跑偏 以人為本才是正道--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地方“誤讀”使城鎮化跑偏 以人為本才是正道

韋夏怡

2013年05月17日07:50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地方“誤讀”使城鎮化跑偏 以人為本才是正道(網絡配圖)

《經濟參考報》16日一則《城鎮化規劃重啟修改 抑地方誤讀盲目上項目沖動》的報道引起網民廣泛關注。自2012年底“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下發各地已近半年,根據各方意見反饋,規劃日前開始進行再次修改。記者了解到,目前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核心起草小組正就規劃所涉及的難點問題深入探討,並聽取有關部門、地方政府、機構和專家的意見。

對此,不少網民認為,地方上對規劃初稿的“誤讀”而導致的項目至上、開發圈地等現象,偏離了城鎮化的正確方向,亟待糾偏。須知,以人為主的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鎮化。絕不能再走過去拆城造城的老路,而是要立足於解決失地農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如此方可造福民生。

被“誤讀”的城鎮化

網民“大風歌181”說,一哄而上的農村城鎮化浪潮巳席卷大江南北,一些地方官為了所謂的政績大肆強征強拆,把農民趕上高樓,方便騰出土地賣給開發商,獲得土地財政收入,卻也並未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網民“龍脊山”認為,城鎮化在很多地方變成圈地,變成從農民手裡搶地,變成愈演愈烈的強拆事件,變成一個個流淚、流血事件。最理想的城鎮化,是進可進城打工,退可回家種地。簡而言之,農民不能失去土地。

網民“李佐軍”指出,若城鎮化成為追求G D P的手段,結果G D 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城鎮化成為建設“形象工程”的手段,結果形象起來了,但民心下去了﹔城鎮化成為發展房地產的手段,結果房價起來了,但內需下去了﹔城鎮化成為大搞“造城運動”的手段,結果新城涌現了,但農村衰落了。

城鎮化不是“造城運動”

網民“籠中石佛2”指出,城鎮化、城市化的規劃,遠非新城開發、驅農入城、土地分區、建設工程那麼簡單。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城鎮化”就是房地產政策向農村的延伸。造城弄鎮有辦公社、大躍進放衛星的味道。網民“靈靈”說,我們一度看到的是新一輪城鎮化又演變成行政規劃下的造城運動,所謂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或“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些都看似遙遙無期。我贊同這樣的說法,一味的“造城運動”光有表面上、物質上的高樓林立,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不能解決真正的民生問題,也不利於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因此,一定要避免新型城鎮化淪為“造城運動”。

人的城鎮化才是正道

網民“九品司隸校尉”說,許多地方政府把新型城鎮化作為重啟大規模投資拉動的救命稻草,新型城鎮化的“新”在何處?如何將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規劃中來?如何避免走過去拆城造城的老路,還需深思。

網民“第六日”認為,城鎮化應是人的城鎮化,土地用地指標應和吸納城鎮新居民數量挂鉤,做好產業配套,以吸引和容納更多低收入群體,而不僅僅是造一批批空城。任何城鎮化規劃,如果沒有促進就業和解決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實質性措施,那都是空談。

網民“跑部圈地”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假借新型城鎮化,向中央部委申報新興產業項目,醉翁之意卻是圈地。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但在地方財政增速回落下,人的城市化成本使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更突出。如何平衡這一兩難,使新型城鎮化打造成中國經濟升級版,考驗剛剛開始。

此外,網民“就事論理”也指出,城鎮化建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模式多樣化,不搞一刀切﹔從中央到地方要嚴防官商勾結,圈地賣地,弄虛作假,搭車建樓堂館所,豆腐渣工程,等侵害集體和民眾利益事件的發生。

 

 

(責編: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