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單路口,一家來京旅游的外國游客支起遮陽傘,抵擋火辣陽光。記者 戴冰攝
實驗二
測試地點:南池子大街
時間:15時15分
測量工具:水銀溫度計
測量內容:行道樹下和紅綠燈旁
溫差:3.2攝氏度
來到南池子大街,這裡隻有硬化路面,兩側種植著單排國槐,樹冠已經合攏,在這裡,溫度計顯示氣溫為35.5攝氏度﹔而南池子、北池子交界處,沒有樹蔭、暴露在太陽下的紅綠燈路口,溫度計直指38.7攝氏度。
“在店裡干活覺得太熱,就愛出來透透氣,往街邊一站,挺涼快。”胡同口不遠處的杭州特色小吃店,一名伙計非常享受蔽日綠蔭。記者也注意到,有多輛汽車行駛到南池子,原本緊閉的車窗戶,迅速搖了下來。一名出租車司機在停車等候的時候告訴記者,夏天空調吹多了,每次經過南池子都習慣搖下車窗,換換樹蔭下的空氣,“不擔心熱,空氣也好”。
實驗三
測量地點:海澱區花園路
時間:12時
測量工具:手持紅外線測溫計
測量內容:直晒路面與樹蔭路面溫差
溫差:23攝氏度
記者在海澱區花園路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上選取了2處實驗地點:一處是樹蔭下,一處是太陽暴晒的路面。記者用手持紅外線測溫計測量了兩處地面溫度,結果暴晒地面溫度為56.5攝氏度,而樹蔭下的路面溫度為33.5攝氏度,兩者溫差達23攝氏度。4個小時后記者再次測量,兩者溫度仍相差20攝氏度以上。
總結:有無樹蔭人體感受差好些
通過實驗可以發現,有無樹蔭,地表溫度可以相差20多攝氏度,這也直接造成了空氣中溫度的巨大差別。本實驗中,在道路上,有無樹蔭,相差3攝氏度,而在綠樹成林的公園內和公園外,溫差更是達到了6攝氏度以上,可見樹木在夏天時的降溫效用非常明顯。
氣溫相差3攝氏度到6攝氏度是什麼概念?生理學家研究認為,30攝氏度左右是人體感覺最佳的環境溫度,也是最接近人皮膚的溫度﹔33攝氏度到35攝氏度時,皮膚出汗,心跳加快﹔到了38攝氏度時,排汗難,肺部急喘,輸出比平時多60%血液至體表﹔到了39攝氏度時:人體汗腺瀕臨衰竭,心臟病易發﹔41攝氏度以上時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后,成蔭的樹木能降溫3攝氏度至6攝氏度,會使人體感受相差出好幾個量級。
建議:城區多選樹冠較飽滿樹種
測量過程中,不少群眾向記者抱怨,北京陰涼的人行道還是太少。經常騎車上下班、途經國貿橋的張俊說,國貿一帶樹太少,不少行道樹都在人行道上,自行車道難有陰涼,騎車時多數時間都暴露在烈日下。
在四季青附近上班的劉輝也抱怨說,雖然道路上有樹,但樹冠太小,起不到成蔭納涼的效果。
不少市民提出建議:樹木對於改善騎行、步行環境有重要作用,特別是當樹木成林時,降溫作用會加強,因此應該盡量選樹冠較飽滿的樹種,如懸鈴木等。一位市民說:“北京綠化有了很大提高,但讓綠樹承擔起‘綠色空調’的重任,則仍需努力。”(記者 童曙泉 侯莎莎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