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倒挂傷了誰?紡織業不堪高棉價農民不願種棉--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棉價倒挂傷了誰?紡織業不堪高棉價農民不願種棉

2013年07月25日09:0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日前在2013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透露,中國棉花協會統計顯示,2013年度中國棉花種植面積較上年同期下降6.7%,農民種棉積極性不高,棉花生產繼續出現萎縮。

目前,國內外棉花價格倒挂趨勢擴大,棉花市場的高價差問題讓下游企業叫苦不迭。棉價倒挂給棉農和下游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農民為何不願種棉?

倒挂之“憂”:紡織業不堪高棉價

一件50元的T恤,在越南生產,僅棉花和勞動力的成本,就可以下降15元錢。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企業計劃將工廠遷往東南亞。追逐“東南亞制造”的背后,是國內外棉價倒挂的現實。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介紹說,目前國內棉花價格超過19000元/噸,與進口棉花的價差達4000元至5000元/噸,去年更是達6000元/噸。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佔棉紡織品成本的70%以上。國內棉價高企嚴重影響了棉紡織產業鏈的穩定運行。

“下訂單的國外企業通常以國際棉價來定價,但自己生產的棉紗卻是用成本更高的國內棉花來生產的。”青島新天成紡織有限公司經理王志新說,正常情況下,國內和國際棉花差價在每噸2000元,企業才能保持競爭力,目前的價差已遠遠超出了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

“國際上棉花價格根據市場供求關系波動,而國內棉花價格是以臨時收儲價和進口配額量為支撐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分析說,國內外不同的棉花價格機制是當前國內外棉價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據山東省夏津縣新時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時傳良介紹,面對目前國內外棉價4000∼5000元的價差,沒有棉花進口配額的企業,買不到進口棉就隻能用高價國內棉,這讓大多數中小棉紡企業從原料成本上就大大喪失了競爭力。

王天凱說,國內外棉價差在每噸2000元以內,我國紡織行業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品種開發進行對沖。而棉價差拉大到每噸4000元甚至更多時,我國紡織行業任何技術進步和人才儲備都顯得蒼白無力。

據統計,2012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同比僅增長3.3%,增幅為近幾年最低。

倒挂之“殤”:農民不願再種棉

國內外棉花差價使紡織企業對使用進口棉趨之若?。為了限制國外棉花進口對國棉市場的沖擊,我國2004年以來實行棉花進口配額制度,每年棉花進口配額為89.4萬噸,然而這樣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

事實上,雖然政策最想保護農民,但農民的收益其實也不算多。由於紡織需求的不確定性使棉花行業風險增加,加上近幾年植棉成本大幅上漲,棉農種植積極性有所下降。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較上年同期下降6.7%,棉花生產繼續萎縮。

當前,農民緣何不願種棉?“最關鍵的是種棉收益太低,費時費力成本高,而且價格波動大。”夏津縣農林局植物保護站站長於佃平算了一筆賬:現在種棉花,包括種子、地膜、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投入剛性上漲,管理和收獲人工成本每人每天不少於40元,這樣算下來每畝投入在550∼600元,按現在每斤4元左右計算,畝產棉花500斤收益隻有2000元,明顯偏低。

為穩定棉花生產者、經營者和用棉企業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我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臨時收儲政策有效地保護了農民利益,避免了賣棉難,保持了植棉面積的相對穩定。但是,在當前國內外棉價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也暴露出臨時收儲政策的一些問題。

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總經理丁好武認為,收儲政策使得紡織,尤其棉紡織業,價差超過其承受能力,生存困難。國家連續幾年收儲,財政負擔非常大,為滿足企業棉花需求又低價拋儲,“高吸低拋”的運作加大了資金成本。

“臨時收儲就是為了保護棉農利益的托底價格,這種價格干預必然會扭曲棉花的市場價格,給企業造成困難。如果不進行價格干預,棉農的利益又無法保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倒挂之“解”:棉花市場化刻不容緩

事實上,取消棉花配額制度和改革棉花收儲制度的呼聲由來已久,但問題在於配額取消后如何保護棉農利益。

在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上,專家指出,要解開當前困擾棉花產業的症結,必須盡快改革當前的棉花管理體制,通過採取棉花直補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王天凱建議對臨時收儲政策進行調整,在制定收儲價格時要參照國際市場的棉價,合理確定收儲的數量,並根據市場價格波動靈活地進行收儲和拋儲,發揮平抑市場棉花價格的作用。同時,為了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種植面積,應參照糧食直補的政策對棉農進行直補。

根據2013年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上透露出來的信息,棉花直補可能成為棉花市場化機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經過兩年多的呼吁,棉花直補政策已有所鬆動,十幾個涉棉部門已統一思想,認為棉農直補是可行方案。

“中國是一個棉花生產和消費大國,2000年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佔我國出口總額的20%,2010年比重為13%,比重雖有所下降,但出口額的絕對值仍超過2000億美元。”周聲濤建議,未來要建立中國棉花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要穩定面積,改良品種,提高單產,同時大力推進棉花的產業化。此外,企業要大膽創新,通過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求得發展。”周聲濤說。(記者 李 慧)

(責編: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