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穩住增長、激發活力關鍵靠改革。在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要素都發生了變化后,要靠改革不斷釋放新的紅利,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以此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措施密集出台
自7月20日至8月20日一個月的時間裡,國務院先后推出了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月銷售額不超2萬元企業免征兩稅、“營改增”試點擴至全國、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寬帶中國”戰略、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等8項重要政策措施。
例如,7月20日,中國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8月1日起,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同時,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開。8月11日,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
專家指出,經濟領域的改革步伐正在明顯加速。“今年是深化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凸顯出在中國經濟轉型期,新一屆政府“向改革要紅利”的思路。
奠定健康運行制度基石
“所謂的紅利是一種形象的比喻,‘改革紅利’實際上是一種打比方的說法。要釋放紅利,就要看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有哪些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范劍平分析稱,對於中國來講,在制度上還有一些不完善、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地方,一旦改革了,便可以大大地提高整個經濟社會的運轉效率,這就是我們所謂紅利的所在。
“有些改革措施著眼於解決當前經濟運行中一些體制和機制上的束縛問題,改革的紅利在短期內就會釋放出來,”趙錫軍舉例說,放開貸款利率就有利於降低企業貸款成本,給小微企業和個體創業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分析人士指出,改革的紅利已經讓一些企業嘗到了甜頭。去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營改增”試點,降低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的實際稅率。從今年8月1日起,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開,並將擴大至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等行業。據測算,2013年全部試點地區企業將減輕稅負約1200億元。同時,8月1日起,超過600萬戶小微企業將因免征兩稅而得到實惠,據初步估算,預計年減稅規模近300億元。
“再比如,鐵路建設長期以來是政府唱獨角戲,社會資本隻能望洋興嘆,但這種模式不可持續,因為資金缺口太大。”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這次改革給了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建設的機會,不但可以緩解鐵路融資難,平穩持續地推進鐵路建設,還將拉動投資和經濟發展。
對於促進信息消費、“寬帶中國”戰略和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等舉措,許光建認為,這些將為中國擴大內需打開新的空間,也將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改善民生。
政府企業關系應更明確
“總體來講,改革堅持的是市場化的方向,綜合考慮,兼顧長遠利益和短期效益,既有利於穩增長,又有利於調結構、轉模式。”趙錫軍指出,改革能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增強經濟的穩定性。
專家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要轉變職能、擺正角色,普通消費者也要理解和接受政府和市場的不同功能。這樣,才能真正把政府的歸於政府,把市場的還給市場。
“今年上半年,政府機構改革、簡政放權就是對不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部分做減法,”范劍平指出,對市場資源配置的能力則需要做加法。今后的改革就是要減去不合理的成分,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未來改革要向土地、財稅、金融、收入分配、國有企業、戶籍制度等深水區進一步推進,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范劍平表示,今年將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關鍵突破的標志性一年。他期盼在厘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關系方面取得新進展,有關規則更加明朗。
- 自貿區意義堪比深圳特區 改革開放又上新台階
- 中國加大反壟斷力度以整頓市場秩序
- 專家建言調整財政結構盤活經濟存量
- 專家:須防范利率市場化后的風險
- 經濟轉型催生投資機會 看好醫藥等增長穩定行業
- 中國經濟應遠離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