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國內大拆大建現象透視:局地急躁冒進罔顧民聲

陳剛、徐海波、孫彬

2013年10月21日08:3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誰來打撈大拆大建背后的民聲?——透視城市建設“大開挖”現象

國內大拆大建現象透視:局地急躁冒進罔顧民聲(網絡配圖)

  上萬個工地同時開工﹔每平方公裡投資近億元﹔在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滿目“水泥森林”……近年來,一些城市興起大規模快速度建設熱潮,也帶來了交通受阻、環境污染、生活不便,引發群眾不解、質疑甚至反感。

  當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如何考量公眾承受力、環境承載力及財政支撐力,成為政府及社會密切關注的焦點。

  “大開挖”讓群眾鬧心不已

  最近一段時間,南京大?銀巷66號的業主們鬧心不已,原計劃6月底完成的小區“雨污分流”工程,快半年了還在施工。南京2010年起實施的這一工程,計劃在200多平方公裡全面施工,投資183億元。

  今年1-8月,南京市環境污染舉報中心接到的市民投訴達到1.6萬件次,約佔全省投訴總量的1?3。南京市玄武區人大代表彭雯靜說:“開了挖、挖了開。現在來看,這個好事並沒做好。”

  武漢市城建委表示,由於前些年城建基本停滯,近兩年為彌補歷史舊賬,建設項目較多,2013年全市工地數量達11012個,部分區域每平方公裡高達2個。武漢出租車司機陳師傅反映,有的城建項目不分晝夜施工,影響出行和生活,晚上睡不好覺,覺得“路堵心更堵”。

  一批“短命建筑”背后也有政府大拆大建的影子。上世紀雲南第一高樓——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宮已於今年9月爆破拆除,“壽命”不到30年。沈陽五裡河體育場、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遼寧科技館等也因為種種“需要”而“短命”。

  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也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基本上採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許多積澱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被拆除,對原有形成的城市特色、歷史文脈保護不夠,缺乏對自然山水環境的尊重。

  其實,全國不少城市存在規模大、周期長、影響廣的“大拆大建”現象。據國家發改委課題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每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一些城市定位過高、速度過快、用力過猛。

  民生、財政、環境多重透支 城市建設直面三大拷問

  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與歐美城市相比,還比較落后,城市面貌及基層設施亟待改觀。但若大規模城市建設過於激進,出現過度透支,還須警醒來自民生、財力及環境的拷問。

  大拆大建需要巨量資金投入,短期內累積形成高額債務,近期頻頻引發關注。根據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該市三年城建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相當於全市每人2萬多元。

  另一方面,為彌補建設資金,地方政府更加依賴於土地財政。武漢市財政局數據顯示,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352億多元,今年預算為426億多元。而今年僅前三季度,土地出讓價款就已達493億元,同比增長63%。

  審計署公布的審計結果顯示,2012年底,4個省本級、17個省會城市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需償還本息2315億元,為當年可支配土地出讓收入的1.25倍。

  城市建設要算的不僅是經濟賬,還有環境成本、民生成本,甚至拆遷等引發的社會成本。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認為,這些成本要麼交給下一任解決,要麼由百姓承受,這為城市健康發展留下巨大包袱和隱患。

  實際上,在9月底南京市委民主生活會上,該市常委會班子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時曾表示,有的城市建設項目攤子鋪得太大、戰線拉得太長,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工程投入承擔能力和基層群眾承受能力缺乏科學統籌。

  南京市政協委員馬健說,城市建設既要防止淪為政府的“政績之利”、工程方的“營收之利”,甚至個別人的“腐敗之利”,還須警惕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

  摒棄“長官意志” 體現民意分量

  大拆大建的背后,透視出一些城市出現脫離實際、急躁冒進、罔顧民聲等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專家指出,城市建設必須尊重實際、尊重民意,要科學把握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否則,建設的“大手筆”容易變成“大敗筆”。

  ——城市定位一味拔高,超越實際。江蘇小康與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治認為,從區域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到國際化大都市,一些城市“定位”不斷加碼,隨之而來的是城建計劃不顧實際,超出公共財政支撐和民眾承受能力。

  ——浩大工程“一人決策”,民意分量不足。“城市規劃應尊重民意,論証過程要傾聽民意,具體實施需便利民生,而不是領導想干就要干成。”馬健表示,有些所謂的重點工程自實施以來爭議不斷,不僅規模浩大,也缺乏民主科學的決策程序。

  ——工程投入“一騎絕塵”,民眾幸福不增反減。不少地方城建投入大幅領先民生投入,源於其“看得見的政績、摸得著的利益”。一家都市網站對所在城市建設的調查顯示,當地有48.7%的網友直呼沒有感受到城市建設帶來的幸福。許正中表示,搞建設、謀發展不應隻看城市表面的光鮮,更要看民眾的幸福感。

  多位專家認為,城市規劃建設應摒棄長官意志,傾聽民意,一味強調速度和規模,隻會在現代化的“陷阱”中迷失方向。要充分尊重實情,科學統籌規劃,多征求民意,建設人民滿意的城市。不能城市發展了,但綠水青山消失了,人民安全和幸福感下來了。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