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倒計時 推進國資証券化

2013年11月01日08:24    來源:中國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倒計時 推進國資証券化

  中國証券報記者日前獲悉,作為未來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與《關於完善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指導意見》有望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出台,預計國企分類監管、股權激勵、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國資、擴大對民資開放等將成為重點改革內容。

  多位知情人士表示,國企分類監管等將成為重點改革內容。其中,國企分類監管的核心將是厘清同一企業中的政策性業務與競爭性業務,涉及國企尤其是大型央企的拆分﹔境內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不得超其薪酬40%的上限考慮放寬﹔優先股等資本市場工具有望在國資大幅撤出的領域派上用場﹔在國企重組上市的過程中,民資將獲得更多參與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國資委昨日發布消息,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10月20日在全國國資監管政策法規暨指導監督工作座談會上表示,要認真准備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爭取三中全會后盡快出台。

  實施分類監管涉及央企拆分

  按原定計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內容包括國企下一步改革的原則、方向、目標、任務、路線、時間等方面,因種種原因還在醞釀中。

  按目前進度,此前擬定方案的少部分內容將體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告中,大部分內容將進入會后國資委出台的指導意見中。不同於十八大報告中的寥寥幾句,業內預期此次全會關於國企改革的報告內容將較為細致、可操作。

  多位知情人士表示,國企分類監管等將成為重點改革內容,其中國企不同業務的厘清是焦點與難點。

  “人們對國企有那麼多的意見,就是因為對國企的分類沒搞好。中國的國企太大,中石油、中國電信這些企業既有政策性業務,也有競爭性業務,很難管理。

  執行國家政策的電網、採油等業務如果虧損,國家來補貼,沒問題,但經營性業務也在同一個企業內,造成‘交叉補貼’。分類管理還涉及關於國企整體上市的爭論,政策性業務是不宜上市的,如果各種業務分開就好辦,”業內人士表示。

  業界對國企業務的分類有多種,一般央企的主營業務屬壟斷性,地方國企的主營業務屬公益性,也有提法將前兩種統稱政策性,其他業務可劃歸為競爭性、市場性或經營性。要把國企業務界定清楚,就涉及包含多重業務的大型國企的拆分。

  “拆分在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只是操作中困難重重。國企的改革難度就在於太大了,同一企業包含各種性質的業務,很難拆分。剝離非核心業務的大方向是原則性的,一定會逐步推進。”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可拆分的領域,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從能源、資源、基礎設施等行業做起。國企改制重組專家、上海天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表示,石油、電網、鐵路等領域的國企應該聚焦主營業務,如油氣採集業務可以壟斷,管道業務和終端的加油站其實可以放開﹔鐵路的投資、建設、運營可以拆分﹔電網的輸電和配電應該分開。“如果基礎部門和行業的利潤上去了,實際上提高的是全社會的運營成本,帶來的負效應將大於國企得到的利潤。”

  推進國資証券化

  民資有參與機會

  當前有觀點對推進國資上市有質疑聲音。知情人士稱,國資監管要求,下一步的方向仍是用好資本市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台的資源整合,推進國企整體上市,意在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市場的監管最終實現對國有資本的監管,二是推動完善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

  “目前國企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找到國有大企業與市場經濟融合的方式。改革方向是堅持走向市場,而非私有化。在現階段,已經不能夠簡單沿用10多年前縣以下國有企業賣給小企業的辦法。改革的方式需要轉變,這就是在國有體制下依托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直接進行市場化改造,通過企業上市實現公眾公司改革。通過整體上市,也可以加快企業現代化管理機制的變革,引入更多民資,”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

  目前,在鋼鐵、有色、船舶制造、水泥等行業的國企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專家表示,這也是一些國企重組或上市的好時機,並且其中有民資參與的機會,在以前的“好日子”裡,鮮有國企願意把資源拿出來與民企共享。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瑞指出:“現在正是想上市但產能過剩、業績不好的國企‘做功課’的時候,可以先做股份制,把股權多元化,吸收民資,把該剝離的剝離了,進行內部技術改造,等日子好過的時候順勢上市。產能過剩是‘一陣子’,不是‘一輩子’,以鋼鐵為例,未來在城鎮化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兩方面,建設住宅和基礎設施需要大量鋼材,鋼鐵大有用武之地。有戰略眼光的民資現在選擇和國企一起‘過冬’,將來則有望迎來春天。”

  另外,預計三中全會后有望出台的《關於完善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指導意見》,將繼續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途徑,進一步深化對民資開放力度。國務院常務會議9月提出“盡快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符合產業導向、有利於轉型升級的項目……並在推進結構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指出,國企改革也是民企的機會,此前的“新舊36條”已經對民資開放了絕大部分可放開的領域,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破除國企壟斷,打破人為設置的“玻璃門”,促進國企與民企的共贏。

  “凡行業限入、管制、壟斷的領域,一定存在服務拙劣、貪污腐敗、市場扭曲、民怨沸騰等諸多現象。除航空業外,仍有石油及天然氣、衛生醫療、金融、文化教育、電信等行業,”海通証券副總裁李迅雷表示,放鬆管制、推進國資國企改革迫在眉睫。為降低觸發改革的臨界點、推動改革及早進行,以觸動存量為核心的國資改革可先從外圍的要素價格、行業准入改革入手,以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定價和打破壟斷來動搖某些國企的壟斷地位。資源要素改革如能推進,國企改革有望迎刃而解。

  股權激勵上限考慮放寬

  事實上,近年來各地方也頻頻“亮劍”國資改革,出台國資兼並重組整合政策,上海、重慶、北京、深圳、武漢、雲南等多地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快國資証券化的目標,鼓勵整體上市。上海近期提出下放權力、推行股權激勵、修改考核機制,更是被視為新一輪國資改革的開端。

  “地方國資改革推進很快,有些地方甚至對地方的文化、金融、實業的國資進行了大口徑的監管,”相關人士表示,國資委鼓勵地方先行先試,省市一級的國資改革可以步子邁大些。

  目前,國資委十分重視上海國資委提出的改革版本,內部討論、制定政策時常以其為基礎,借鑒其中內容,如股權激勵。國資委2008年出台意見設置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上限,境內上市公司及境外H股公司股權激勵收益原則上不得超過授予時薪酬總水平的40%,境外紅籌公司原則上不得超過50%。

  業內人士透露:“現在股權激勵在國企中使用面還不夠廣,期權激勵的形式還不夠多。下一步有望加大對國企股權激勵的力度,上限將放寬,有觀點提出最高可至薪酬的數倍。”

  一般職工持股也會用得越來越多,讓股權或期權的形式在企業應用面更廣,激發員工熱情。考慮到在大企業中,員工持股操作難度大,且股權過於分散將減小持股的激勵作用,這種安排將主要在中型國企中推開。

  優先股等資本市場工具在下一步的國企改革將可能派上用場。相關人士透露,在國資將大幅撤出的領域,如果國資還要保留一定控制權,就需要通過黃金股和優先股來控制。尤其是公用事業,城市用水、公共交通等已經開放,其他成分的資金佔比較高。在這些涉及百姓基本生活的領域,要使用黃金股等來維持國家或地方政府對經濟的掌控力。

  此外,國資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配套改革的進度也要跟上。“比如用國資的收益填補養老金缺口,雖然在推進,但比較慢。事到如今國資改革已經不是國資委一家之事,需要在戰略布局上有更高層面的推動,涉及財政、稅務、社保、民政等多部門一起來努力。未來國資改革會往大家想象的方向去做,”胡遲表示。

(責編:聶叢笑、劉然)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