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新型城鎮化應當能安放“鄉愁”
我國城鎮化3年需投25萬億? 專家稱不差錢(網絡配圖)
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 (賈興鵬) 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3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量意味著巨大的壓力,“這麼多資金從哪來?”。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認為,城鎮化建設所需投入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而是長期的過程,通過多元融資,能夠解決資金問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史育龍也表示,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不是問題。
城鎮化發展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城鎮化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坎兒,據新華社報道,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3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
趙錫軍表示,一說到城鎮化,大家想到的就是簡單的花錢,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城鎮化就是讓我們原來在鄉村居住的農民,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居住條件,更好的工作生產狀態,和城裡人一樣,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
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說在幾年之內投入多少資金,就能夠實現城鎮化。“城鎮化更不是一哄而上,全國各地一起上馬,而是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發展規律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的推進的過程。”
趙錫軍認為,城鎮化也應該走市場的道路,讓市場來起決定作用,“就如當年的民營企業發展一樣,投入的資金並不多,然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民營企業越做越大,城鎮化的發展也應該如此。”
城鎮化的資金來源於多元融資,產業的部分主要靠市場來募集資金,公共事業和民生類工程,則由地方財政來負擔。城鎮化的建設應該向深圳和浦東借鑒經驗,“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如今的大城市,而浦東也從一個鄉村成為經濟新區,這些都是城鎮化成功的最佳案例。”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史育龍也表示,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不是問題,中央提出的城鎮化任務,就包含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
據悉,根據中央安排,要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
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鵬表示,在城鎮化過程中資金來源問題可以有兩點創新之處,一是未來可能發市政債,二是給地方政府培養新的稅源。
- 新型城鎮化三大關切:人到哪去、錢從哪來、地怎麼管
- 城鎮化的最后一道門檻是戶籍
- 發改委:明年出台城鎮化5大配套政策
- 國開行:未來3年城鎮化投融資需求將達25萬億
- 全國32個城市群建設路線圖浮現 2030年將建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