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先行區的自信源自六大優勢
中央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后,泉州很快就提出要“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鄭新聰表示,泉州之所以有這份底氣和自信,主要憑借6大優勢:
“一是有貿易基礎,在唐代泉州就是我國四大貿易口岸之一,宋元時期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鄭新聰說,去年,泉州進出口總額達291億美元,其中與海絲沿線國家佔52%,超過150億美元。中東和東盟同時也是泉州市外資主要來源地,來自海絲沿線國家累計利用外資額41.5億美元。泉州赴海絲國家、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處27個。
“二是有產業基礎,自古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有著頻繁的產業互動,我們運出去的是絲綢、茶葉、陶瓷,運回來的是寶石、香料等。”鄭新聰介紹說,目前,泉州制造業銷售收入近1.1萬億元,其中紡織服裝、鞋業、石化、機械裝備四大產業就達5600億元。這些都可為東盟、中東國家的經貿往來和產業轉移提供巨大空間。
“三是人脈優勢,泉州在外華僑750多萬人,其中90%主要僑居東南亞等海絲沿途國家。”鄭新聰表示,泉州自古就是中國與阿拉伯文明交匯地,依托繁榮的雙向貿易,大批阿拉伯商人遷居泉州、定居泉州,在泉州繁衍生息。“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仍有5萬人左右,他們重視發揚阿拉伯商人重商開拓的精神,誕生出多位商界巨賈和知名企業家,如中國鞋業領袖企業安踏公司總裁丁志忠、特步公司總裁丁水波、三六一度公司總裁丁伍號等。”
“四是文化認同。鼎盛時期的泉州,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廣泛而密切的往來。”鄭新聰給記者講了個故事,他說:“我們泉州斯蘭集團的董事長丁宗寅先生就是一位阿拉伯后裔,早年,斯蘭集團同中東某知名石化企業談判確定供貨價格時,一度陷入僵局。會間休息時,當中東代表得知丁宗寅先生是阿拉伯后裔的身份后,馬上轉變談判態度,很快達成了合作意向。”
五是港口潛力。鄭新聰說,“目前泉州區域內港口與23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國際運輸航線, 2013年港口吞吐量達1億多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120多萬標箱。”
六是企業家隊伍優勢。“這條絲綢之路開放格局給泉州注入源遠流長的商業活力,形成了一代又一代愛拼敢贏、海納百川的企業家群體。”鄭新聰說,目前泉州共有億元企業1891家,上市公司89家,中國馳名商標124件。泉州在國內異地泉商還有150多萬人,商跡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這支隊伍將是增進和擴大與“海絲”國家和地區雙向投資貿易往來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