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在京閉幕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相關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改革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之際,法治中國框架的搭建將釋放出“法治紅利”,助推中國經濟穩步升級。
四中全會閉幕的前兩天,中國官方剛剛披露了三季度經濟運行的核心數據。7.3%這一創出數年來新低的增速勾勒出中國經濟的兩大“挑戰”。
短期來看,官方須穩定市場預期,避免經濟跌破底限﹔中長期角度來講,人口紅利衰減、自然資源承載力下降等新趨勢,讓中國亟需找到新增長動力。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心的呈現,對中國經濟化解長短期壓力均有裨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法治中國的框架下,政府首先是一個有限政府,這將給市場提供更多空間。如果政府能夠做到依法執政,經濟主體就會對未來有更確定的預期,其行為就會更加穩定。民間投資、市場創新也就具備了繁榮的前提。
依法治國在改革攻堅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劉元春介紹說,對法治的強調將能夠約束以前為人們所詬病的權錢交易,做到此次四中全會所要求的政治清明、社會公正。
在法治中國框架下,各政府部門對市場的規制將按照統一的法律來進行。明確的監管邊界和實施模式將減少政策的主觀性、任意性,從而減少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沖突,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劉元春強調,法治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后,四中全會所搭建的法治中國框架,將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項改革紅利以及獲取更多紅利的基石。
中國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時建中也認為,中國未來最大的紅利就是制度紅利,是法治紅利。四中全會的召開對於鞏固已經取得的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進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意義重大。他對中新社記者強調,如果沒有法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就會缺乏相應的表達機制。
時建中也提醒說,在依法治國的要求下,一些改革措施需要按照“權利化”、“義務化”和“責任化”的框架,通過科學立法和嚴格執法來推進。這樣政府的行為更加規范,市場的預期也更加穩定。
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調整還會在更多領域出現。劉元春表示,目前很多部門所出台的紅頭文件和一些基本的法律沖突,未來必須以法律為准繩進行清理。一些被人為分割或是設置障礙的市場也將被逐一打通。
此外,“負面清單”也有望得到推廣。劉元春表示,負面清單對於政府來說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對市場來講是“法無禁止皆可為”,這種機制是法治的體現。上海自貿區探索的這種機制,未來會在更多領域適用。
對於依法治國對經濟升級的重要意義,此次會議公報也進行了強調。公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這意味著,未來官方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方面穩定經濟為明年開好局,同時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助力中國經濟升級。
《決定》近日將公布,呈現“實打實”改革措施﹔李東生、蔣潔敏等6人被確認開除黨籍
昨天,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京落幕。《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是第一份對外公布的會議文件。
《公報》稱,全會於10月20日至23日在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看點1
《決定》將呈現“實打實”改革措施
據新華社官方微博“新華視點”報道,已公布的《公報》反映的是全會的主要精神,因此還是比較“粗線條”。
按照慣例,過幾天還要全文發布全會最重要的成果——《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相信法治領域一系列實打實的改革舉措,都會在《決定》中呈現。
據新京報記者梳理,一般每次全會閉幕后,當天對外發布公報,全會上通過的決定、建議等文件,則要在一周左右之后公布。
不過,十八屆三中全會去年11月12日下午閉幕,11月15日晚全文發布,中間隻隔了3天時間。
看點2
習近平向全會作說明彰顯改革決心
《公報》稱,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這是習近平第二次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份,向全會作決定起草說明。
近年來召開的全會上,由誰來作決定、建議起草說明,並無明文規定。按慣例,一般由分管領域的中央領導作說明。
去年,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全面改革作了說明。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戴焰軍認為,三中全會聚焦“全面改革”,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作說明,凸顯了改革的權威性。
據黨建專家分析,本次由習近平作《決定(討論稿)》說明,可以看出中央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
看點3
全會充分肯定“堅定不移反對腐敗”
《公報》稱,出席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9人,候補中央委員164人。與十八大選舉出的完整名單相比,出席本次全會的中央委員人數減少6人,候補中央委員人數減少7人。
缺席的人中,部分因涉嫌違紀違法落馬。十八大至今,已有蔣潔敏、李東生、楊金山3名中央委員,以及潘逸陽、李春城、王永春、萬慶良和陳川平5名候補中央委員落馬。
本次四中全會上,確認了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給予李東生、蔣潔敏、楊金山、王永春、李春城、萬慶良開除黨籍的處分。
根據《公報》,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打開新局面。
親歷者說
佟麗華北京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唯一列席四中全會的律師界十八大代表
“《決定》全面構建司法改革框架”
參加完四中全會閉幕式,北京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佟麗華從會場先趕回會議住地京西賓館,然后直接回家。從20日至23日,他以十八大代表的身份全程列席四中全會。昨晚,佟麗華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四中全會開幕前一周他接到列席通知,感覺會議分組討論非常務實。
開幕前一周接列席通知
根據全會公報,列席四中全會的有中紀委常委會委員、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
十八大代表中有3名律師:北京的佟麗華、山東的劉丕峰和江西的廖澤芳。新京報記者了解到,3名律師界十八大代表中,這次列席四中全會的隻有佟麗華一人。
佟麗華是國內知名的公益律師。十八大會議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深化依法治國的“萬言書”。“當時我問負責接待我的中辦相關部門負責人,報告會遞交什麼層級的領導?他明確說,會專報最高層的領導。”
全會開幕前一周,佟麗華接到列席會議的通知。“(能列席四中全會)確實是很振奮、很激動。”他說。
“討論務實,很有收獲”
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期間,佟麗華認真研讀《決定》討論稿全文,並在分組審議時發言。“會議的討論非常務實,我很有收獲。”他說。
“《決定》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中國過去五千多年歷史,很長時期是權大於法的歷史。人治與法治的關系,是近些年來有爭議的話題。”談起參會感受,佟麗華說,“中國共產黨用一次中央委員會全會專門研究依法治國問題,旗幟鮮明地選擇依法治國的道路,要把權力裝到法治的籠子裡,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權益,這確實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據新華社報道,《決定》將於近日發布。佟麗華說,《決定》既有框架性、體系性的內容,也有一些依法治國具體的措施。
“從已經公布的《公報》可以看出,《決定》對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等多個方面有框架性的表述。比如,司法改革的部分,明確了最高法設立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區巡回法院等很多非常具體的內容。某種程度上說,《決定》在全面構建現代司法改革的框架。”(新京報)
四中全會公報解讀:讓依法治國與改革一脈相承
公報要求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
昨日(10月23日)晚間,新華社授權發布了會議公報,全會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漸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時期,而改革必須有制度上的保証,有法律文件的支持。讓依法治國與改革一脈相承,就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法治中國頂層設計的基本輪廓已逐步明晰,其內在戰略判斷和考量充分體現了新的國家治理理念,推進法治經濟建設將勢必對全面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打造改革升級版帶來深遠意義。
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
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這就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証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按照全會公報內容: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這不禁令人想到前不久剛剛通過的《預算法》四審稿,其明確了“四本賬”定義,確定全口徑預算體系﹔地方債開閘﹔“三公經費”、政府採購等全部納入預算公開范圍﹔強化人大預算審查權等。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政文說,新預算法解決了全口徑預算、公開透明預算體系、立法宗旨等原則性、關鍵性問題,已能滿足財稅體制改革要求。 張茉楠分析說,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節點,法治中國頂層設計的基本輪廓已逐步明晰,其內在戰略判斷和考量充分體現了新的國家治理理念,特別是逐步推進法治經濟建設將勢必對未來全面推動經濟轉型,打造改革升級版帶來深遠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常態,如何處理改革決策與制定法律的關系尤為重要。
去年6月和12月,為依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分兩次表決通過了對19部法律的修改,以一攬子方式取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設定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激發了改革的活力。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全會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其中還特別提到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
201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指出,梳理各級政府部門的行政職權,公布權責清單,規范行政裁量權,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
今年3月,國務院審改辦公開了國務院60個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共計1235項。按照國務院要求,各部門不得在清單之外實施行政審批。
《每日經濟新聞》梳理發現,地方政府及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也在加快推行。今年5月21日,廣東省政府公布了該省政府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以及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前置改后置審批事項目錄。其中,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涉及46個省直部門的694項行政審批事項。
山西忻州市為山西全省第一個市縣兩級政府同時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工作的地級市。截至目前,忻州市清權確權工作全面完成,市、縣兩級政府已在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公布權力清單。市直46個部門、14個縣市區共清理權力事項89254項。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說,公開權力清單是建立陽光政府的重要步驟,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亮出 “清單”,就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公眾知道政府的權力邊界。
全會還提出,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按照全會精神,未來還將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
“終身追責”護航科學發展觀
全會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証、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施政文說,此前國務院文件中也有相關要求,但是這次的內容全面而具體,適用范圍也更廣,並且在黨的全會上提出是將其上升到黨的層面中,上升至執政黨執政的高度。
盡管轉型升級已提出多年,但現行官員執政中,唯GDP至上理念並未完全消弭:地方過度舉債,政績工程等多與此有關,也不乏追溯后發現當時決策不科學不理性的案例。
由於缺乏監督和追責,地方領導干部在具體工作中隨意性較大,工作失誤、決策失誤時有發生。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防控債務風險”作為六大任務之一單獨列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都對防控債務風險做出安排,普遍將建立償債准備金制度,逐步推進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和考核機制等列為應對策略。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王雍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地方債務並沒有實質的債務人,沒有一個地方官員需要為其負責,這就導致地方政府隻管借不管還。但是政策制定者不可以對其所制定的政策不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債務問責和追責制必須要納入地方政績問責制裡面。
去年底,中組部發布《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強調,制定違背科學發展行為責任追究辦法,強化離任責任審計,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給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惡劣影響的,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盲目舉債留下一攤子爛賬的,要記錄在案,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已經離任的也要追究責任。
此次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在施政文看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等一直也在提,制度建設上並非空白,但由於始終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而導致指導意義有限,這次全會后,相信這些內容在實際執行中會有更大的力度。(每日經濟新聞)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