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30日電(孫陽 譚翀)備受關注的養老金“雙軌制”改革終於破冰。近日,養老“並軌”改革方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意味著,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將告別養老“雙軌制”,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並軌”方案雖然通過,改革細則卻尚未出台。面對養老金並軌過程中涉及到的職業年金是否會成為不公平隱患,以及企業年金能否落實到位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在接受人民財經採訪時表示,養老金改革過程中建立職業年金是正確方向,可以保証改革之后基本養老待遇不降低,重點應在制度調整的基礎上擴大企業年金的范圍,可將企業養老保險中的個人繳費部分單獨拿出設立企業年金。
職業年金本無罪 企業年金需擴圍
按照《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試行辦法》的表述,職業年金是指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依法參加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職業年金基金由單位繳費、個人繳費和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收益組成。
而企業年金即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依據國家政策和本企業經濟狀況建立的、旨在提高職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進行重要補充的一種養老保險形式。
董克用認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養老保障方面基本都建立了第二、第三支柱,我國在養老金改革過程中也是按照類似思路進行設計,建立了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制度。建立職業年金制度的方向是正確的,可以用來彌補加入基本養老金保險之后替代率下降的缺口,最終達到改革之后養老待遇不降低的目標。
據媒體報道,改革方案公布后的短短幾天之內,一些社區網站出現了“現就給公務員交職業年金,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等“主題帖”,有的提出“請問企業的年金,有幾個私企會給員工交。這是在搞障眼法”﹔有的表示,“如果不統一適用於勞動法,不統一並且真正落實包括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的實際替代率,就不能在制度和起點做到公平,其結果就可能是換湯不換藥”。
對此,董克用向人民財經表示,事實上我國企業年金的相關制度已經做好,但由於目前相關優惠政策還不到位,而企業繳納的其他養老保險比例較高、負擔較重,所以大多數企業幾乎沒有能力或沒有願望去設立企業年金,目前一些壟斷性的企業能夠做實企業年金,而競爭性的企業則面臨諸多困難,所以有些人會認為這不公平,但事實上這並不是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的錯。
針對如何推動企業年金制度的有效實現,董克用建議,目前我國養老保障實行的是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模式,可以考慮把個人賬戶全部拿出或拿出一部分做成企業年金,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也認為,企業職工無需為職業年金憂心,“在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中,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至關重要,作為彌補公務員退休待遇落差的關鍵環節,某種程度上決定改革成敗。企業職工應該看到,畢竟我國邁出了養老金並軌這一步。職業年金一方面可以彌補改革后公務員的待遇落差,使改革前后公務員的退休收入水平大致相當﹔另一方面也會同時‘抬高’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待遇標准”。
基金支付和財政補助應是養老金主要構成
根據方案,改革會在全國范圍同步實施,那麼若要保証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待遇不降低,錢從哪裡來呢?
董克用認為,首先要轉變思路,要認識到過去沒有繳納,並不代表沒有這種負擔,只是將其轉移到下一代身上。我們應當首先樹立這樣的思維,即政府也是用人單位,公務員也是社會勞動力的組成部分,政府對其雇員當然需要支付成本,養老金便是其中一部分。在老齡化問題出現的情況下,在養老金並軌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面臨的是共性的問題,所以不管是政府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企業的工作人員,都應根據實際情況向其支付一定比例的養老金。
西南政法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授熊暉則認為,養老保險目前個人繳費是小頭,基金支付和財政補助才是養老金構成的大頭,而國家應該在制度轉軌期間承擔這部分轉制成本,建立起職業年金最為關鍵,這部分應該會由財政資金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雙重投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有兩條路,一是沿用企業養老改革時的視同繳費政策,這樣對於財政資金的壓力會小很多,但是今后也面臨養老金個人賬戶虧空的問題。”熊暉說。
“二是由財政一次性將個人賬戶做實,甩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但這對於財政將產生巨大壓力。” 熊暉認為,“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沿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是明智之舉,既可以減少改革面臨的阻礙,也能通過經濟逐漸發展消化歷史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