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羋月傳》在開播前,導演鄭曉龍曾表示如果《甄嬛傳》是座高山,那麼他希望《羋月傳》是它旁邊立起的另一座高山。然而開播迄今,《羋月傳》在收視上即便一路上揚,卻擋不住觀眾對之口碑的下滑之勢。雖然鄭曉龍一直在去“甄嬛化”,也不願意將其與《甄嬛傳》進行對比,但這部比《甄嬛傳》投入更高,篇幅更長,號稱格局更大的《羋月傳》,似乎卻難以承受觀眾的期待之重,尤其是一些細節的失衡和穿越性的BUG,令這樣一部試圖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電視劇,反而因小失大,最終恐隻能仰視“甄嬛”。
難超《甄嬛傳》口碑一路下滑
毋庸置疑,《羋月傳》是一部有著標准商業模式的電視劇,其身上所兼具的IP價值很大程度與《甄嬛傳》以及“原班人馬”不無關系。觀眾對之的收視飢渴與收視期待,從其開播后收視直接空降至冠軍,可見一斑。然而有《甄嬛傳》珠玉在前,緊隨其后的《羋月傳》不可避免會被觀眾拿來比較一番。其更像是一座高山,觀眾不約而同地會以《甄嬛傳》的標准加以衡量。從開播10多天的反饋來看,《羋月傳》盡管收視一路見漲,但口碑卻一路下跌,截止目前其在豆瓣平台的評分隻有5.4,而《甄嬛傳》則高達8.9。對於《羋月傳》而言,情節的過於拖沓,人物設定的單薄老套等,無不成為觀眾吐槽的焦點。
其實,在開播前導演鄭曉龍不止一次對媒體表態,創作《羋月傳》的過程中自己一直在努力去“甄嬛化”。無論是演員的選擇還是劇本的創作,但凡有一絲《甄嬛傳》的影子,他都統統舍掉。而從片方所發布的一些宣傳稿來看,《羋月傳》拍攝周期長達5月,投資過2億,為高度還原歷史場景,導演甚至開創連續多日不眠不休的新紀錄,力求每一幀秒、每個細節都能夠確保嚴謹精致,甚至有宣傳稿這樣比擬,“在當下快消作品泛濫的大環境下,《羋月傳》在作品打磨程度上堪稱業界良心。”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盡管《羋月傳》一定程度上付諸了努力,但開播至今觀眾對其歷史細節的詬病成為了網絡上的一大話題。特別是歷史邏輯、台詞道具亂入等種種BUG,讓部分觀眾槽聲不斷。而對比《甄嬛傳》,當年其之所以能被眾人稱道,廣為傳播,除了精彩的劇情和人物設定外,嚴謹的制作態度為該劇加分不少。特別是在一批狗血,浮夸的清裝戲面前,《甄嬛傳》的出現的確樹立了行業的典范。然而不得不說,此次《羋月傳》企圖心雖大,但卻因“小”丟“大”,被種種細節的失衡所拖累。
歷史人物穿越多屈原提早出生幾十年
與其他架空歷史古裝劇不同的是,《羋月傳》中,無論是羋月、商鞅、還是屈原等,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盡管該劇定義為“古裝傳奇劇”,其編劇的手法不乏一定的傳奇性,然而作為一部被冠以了年度劇王的電視劇,一些基本的歷史邏輯在劇中的穿越同樣讓人費解。比如前幾集中,商鞅在秦魏邊境投宿遭拒后,在逃亡的途中被秦軍捉拿,最后在國都被處以五馬分尸。然而這樣的電視呈現與《史記》等史實材料所記載的說法則大相勁庭。
按史料記載,“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之后“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也就是說秦軍車裂的是商鞅的尸體,而非所謂的當面受刑。此外,《羋月傳》中還出現屈原討論商鞅之死的情節。但事實上,商鞅被車裂的時間為公元前338年,而屈原則出生在公元前340年,兩者在時間節點上並不不合乎邏輯。甚至劇中出現的幼年羋月拜屈原為師,黃歇與屈原的師徒關系等同樣被指不符合史實。隻能說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提前讓屈原出生了幾十年。
《羋月傳》中春申君黃歇與羋月被編劇演繹為一對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戀人。這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以及揪心的情感演變成為《羋月傳》中一大主線。不過從史實的角度,這同樣是編劇的“一廂情願”。按相關史料記載,羋八子在大約30歲,暨公元前306年成為太后,而公元前314年春申君才出生,倆人實際年齡差近20歲,並非如劇中所描繪的那樣“青梅竹馬”。有觀眾指出,若真按照編劇現有的劇本邏輯,那麼參照史實,春申君與羋月之間所謂的青梅竹馬其實是侄子與姑姑的不倫之戀。對於如此人物上的時空穿越,導演鄭曉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倒是稱,把春申君與羋月放一塊主要是為了劇好看,畢竟倆人都是楚國人,放一塊對普及歷史知識也有作用,“不然我寧願編一個得了。”
台詞古文堆砌今文古用BUG多
有媒體報道稱,在拍攝《羋月傳》前編劇王小平做了大量准備工作,並對劇本進行多次修改,以使得電視劇更符合歷史事實。甚至有場戲的拍攝過程中,鄭曉龍對劇本中對詔書的描寫提出質疑后,在場的編劇王小平見狀堅稱自己查閱過資料,劇本准確無誤,甚至其還半開玩笑地放話稱,錯一個字就給鄭曉龍一萬塊錢。其實相比《甄嬛傳》而言,此次《羋月傳》在敘事格局上的確“野心”不小。鄭曉龍就曾坦言,該劇的格局比較大,甚至羋月身上兼具了家國的情懷,而對於那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鄭曉龍也花不少筆墨試圖在劇中進行展現。
不過從觀眾的反饋來看,該劇看似格局大,但卻並未過多地深入,吸引觀眾眼球的依然還是后宮的爾虞我詐。甚至一些台詞的張冠李戴,大量穿越,也削弱了該劇的歷史厚重感。比如一場黃歇與眾世子辯論的戲中,在辯到詩言志詩傳情時,其所引用的“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以及“詩緣情”等其實分別出自漢代的《毛詩序》和西晉陸機的《文賦》,並非戰國時期應有的詩文。編劇試圖靠大量的引經據典來充實台詞的內涵感,但刻意堆砌的做法又盡顯蒼白。像劇中張儀與眾臣朝堂辯論立嗣的戲中,編劇一口氣用了大量的成語來堆砌。諸如“成何體統”“信口開河”“巧舌如簧”“用心良苦”“無稽之談”等被大肆引用,但如果仔細推敲,這些成語幾乎系后朝朝代穿越而來,讓人不得不說編劇有點用力過猛。
此外,劇中幼年羋月與羋姝一見如故,教羋姝的一句“來而不往非禮也”,則出自於西漢的《禮記-曲禮上》,這句話貫穿於羋月與羋姝姐妹之間感情關系的變化中,在劇中不止一次出現。更為穿越的是,威王在與小羋月的對話中,所提及的“老虎屁股摸不得”則出自於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略有史實研究的人都知道,楚國崇鳳,“虎”這個圖騰在楚國並不受待見。楚王自詡為“虎”隻能讓人摸不著頭腦。
道具各種穿越滑胎利器再躺槍
國產古裝劇中,“吃穿住用行”,一向都是BUG的重災區。但《羋月傳》畢竟不是TVB出品的《尋秦記》,作為一部精益求精的大制作,其播出迄今各類道具的穿越亂入,也成為了觀眾吐槽的另一大重點。劇中楚威后給威王烹制的綠豆糕,魏美人為羋月送去的綠豆湯等,都將歷史上綠豆在中國的出現,活生生提前近千年。按現有史料的記載,原產自印度的綠豆其實直到北宋時期才被傳入到中國。而這樣的錯誤,在劇中也隨處可見,諸如西紅柿、胡蘿卜等食物也被道具師提前帶到了秦朝。
此外第五集中,羋月為了給葵姑治病潛到花園找尋草藥時,一隻德國牧羊犬的出現讓不少觀眾分外覺得穿越且好笑。因為德國牧羊犬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1871年,距離楚國簡直隔了兩千年。而其真正進入到中國也是上世紀50年代。雖然這些看似是小細節,但平心而論,越是這些細微的地方,反倒越能體現出一個劇組的嚴謹態度。而劇中很多馬戲的部分,論細節而言也是充滿了BUG。比如開篇追捕商鞅的段落,騎兵們腳踩馬鐙的沖殺,同樣犯了史實性錯誤。因為戰國時代,騎兵們都是飛身上馬,而馬鐙的出現,最早起源至漢代。道具師如果嚴謹一些,參考出土的秦兵馬俑畫像或許能略知一二。
而沿襲《甄嬛傳》的路數,《羋月傳》同樣不乏一些宮斗的戲碼。有宮斗必有滑胎則成為這類劇的一大定律。在《羋月傳》中,得知向氏懷孕后,楚威后試圖派女醫用淡竹葉讓其滑胎。但其實在中醫的理論中,其通常隻有去煩熱利小便的功效,真正如劇中那樣,成為后宮的滑胎利器則有些太過夸張。
原標題:《羋月傳》口碑難超甄嬛 BUG太多因小失大(圖)(黃愛_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