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悅
“敢賭的去放貸,有錢的去買信托,求穩的去理財。”對普通百姓而言,追隨銀行的攬儲大戰去存款或買理財產品不失為良策。
每到月末、季末、年末時點,各大銀行總會刮起攬儲風,如同電影大片一樣如約上演。今年爆棚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投資成本僅3000萬元,卻收獲了超10億元的票房收入。然而,連續多年的銀行攬儲大戰不但耗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徒然增加銀行成本,而且令各方身心俱疲,用走在囧途來形容最貼切不過。
銀行攬儲的直接動力是應對存貸比考核。按照國內監管部門要求,銀行的存貸比要達到75%,也就是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要大於75%,而考核一般是月底、季末和年底,為了達標,每到這個時間點銀行不惜高息攬儲,或者以理財產品的方式變相攬儲,確保存貸比在合格基准線上。
社科院近日發布的《金融藍皮書: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2年前三季度已累計發售約2.39萬款產品,遠超2011年發行量總和,全年的發售量將不低於3萬款,募集資金規模流量不低於20萬億元。另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末,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為18777款,大約是去年的1.8倍。
2011年年底超短期理財被叫停,擅自提高利率更是早被明令禁止,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銀行攬儲方法花樣翻新,常見的有暗記高息返點返現金、有獎儲蓄、減免或報銷其他業務手續費、贈送禮品、提供境內旅游、支付客戶子女入學費等變相提高利率﹔還有借辦信用卡、購買理財產品、第三方存管等業務名義向客戶返現金、送禮品或購物卡等。
銀行理財產品變身為同業存款的行為屢禁不止,年底歲初火爆發行的跨年理財產品就有打“擦邊球”高息攬儲的嫌疑。正因為熱衷於發放理財產品,不少商業銀行加大了對各分支機構存款考核、獎懲力度,激勵業務員多拉存款。部分銀行還要求貸款客戶將基本戶開在本行,以增加存款。此外,不僅中資銀加大了攬儲力度,外資銀行也加入了攬儲陣營,利用外幣存款利率開打價格戰。
銀行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基於時點的信息披露,以及由此產生的激勵導向,是存款“沖時點”的內在動因。但是,其中潛藏的風險不容忽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銀行這種高息攬儲的情況,給整個貨幣政策包括整個金融秩序帶來了一些混亂。大家競相採取高息攬儲的方式使得銀行存款量在短時間內猛然出現跳升,又導致M2出現突然性變化,會給央行和貨幣政策調控帶來一些困擾。
當然,解決銀行理財產品變相攬儲的根本方法在於,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倒逼銀行市場創新。去年6月8日,央行放開銀行利率自主定價空間,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基礎上浮動10%。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在存貸比的流動性監管要求下,應改變高息攬儲的觀念,悉心培養客戶,不能一味依靠存款補充流動資金,應該多在業務創新上下工夫,走出攬儲大戰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