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故事 3
房貸200萬婚事得等等
“你說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麼不會過日子?有多少錢買多少錢的房子唄,貸了200萬怎麼還呢?”昨日下午,在四方區一居民小區的大樹下,56歲的彭阿姨向鄰居們訴苦。周圍幾個相熟的鄰居,不停地勸解她:“孩子掙得多,你就聽孩子的吧。”
原來,彭阿姨和兒子在四方租了一套過渡房,前不久剛在嶗山區大劇院附近買了一套300多萬元的住房,再過一個月他們就要搬過去。彭阿姨一直沒有工作,沒有勞保,現在就靠兒子養活。“我老了靠兒子養,你說他還把錢都壓在房子裡,這生活壓力多大啊!”彭阿姨很頭疼兒子的“瘋狂”舉動。
彭阿姨的兒子陳先生今年35歲,一直未婚,算是個單身貴族,打拼了多年后手頭有些積蓄,這次他首付100萬、貸款了200多萬元買了一套復式住宅,沒想到這一出手就把老媽給“嚇著了”。陳先生告訴記者:“我就是想一步到位。今后我媽肯定得和我一起住,我結婚了家裡又要多幾口人,老婆、孩子,如果再雇保姆,家裡沒個200平方米根本不夠住的。經常換房也不現實,還不如這樣省事。不過壓力當然有啊,現在是給銀行打工。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這兩年生意上了軌道,還貸不成問題。”要說難處,陳先生笑著說:“這兩年不敢結婚了,再等等吧。”
記者調查
“高月供”已成常態
近日,在記者調查的30位有房貸的市民中,月供佔收入比沒有低於50%的,基本上是50%-70%的工資收入用於支付房貸,最高的達到80%。一位市民以青島房價為例算了筆賬,現在買套房總價100萬不算啥了,如果貸款70萬元期限20年,月供需要4000多元。如果月供是收入的三成,月收入至少要13000元以上。“如果真有13000元的月收入,誰還願意每個月隻還4000多元貸款呢?”不少市民表示,如果月供是收入的一半,那麼月收入是8000多元,那還差不多。
一位銀行業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出現調查和實際數據差距比較大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客戶在填報收入時 “拔高”了自己的真實收入水平,因為填少了貸不到那麼多款。而調查數據有可能就是基於被“拔高”的收入水平而測算出來的。另外,還有市民算出70%-80%的收入在付月供,很可能隻算了自己的收入,沒算上配偶的收入,導致這一比例比較大。針對銀監會“月度償付率不能高於50%”這一規定,不少市民認為“一刀切”並不合理,越是高收入人群50%的比例越不合理。有市民建議,應該針對不同收入家庭的比例標准進行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