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央行副行長發話要求破剛性兌付讓違約自然發生

2015年06月24日00:29    來源:人民網-銀行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6月24日電(李海霞)在我國的財富管理中,剛性兌付的情況時有發生。剛性兌付是指某項產品到期后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作為發行方或渠道方需要兜底處理。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近日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

20日,潘功勝在主題為“創新驅動下的財富變革”的2015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中表示,要建立一個業態多元,多層次的財富管理市場。如果沒有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財富配置就容易過度集中在某一類或幾類資產類別中,要麼容易造成財富管理的低效化,要麼容易造成某類資產價格的泡沫化。

潘功勝指出,在我國的財富管理中,剛性兌付的情況時有發生,既扭曲了市場機制,提高無風險的收益率水平,又引發了嚴重的道德風險。要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前提下,讓一些違約事件順應市場力量自然發生,強化市場紀律,端正財富管理產品發行者和投資者的行為。要加強投資者教育,破除“負盈不負虧”的投資誤區,培育投資有風險、責任應自當的理念。

“培養投資者風險意識,從而強化市場紀律,消除市場扭曲。”這是潘功勝眼中對“打破剛性兌付”所帶來效果的積極評價。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潘功勝第一次闡述此觀點了。去年3月,他就表示,讓一些違約事件順應市場的力量而“自然發生”,這有利於強化市場紀律的約束,端正產品發行者和投資者的行為,同時有利於財富管理市場的健康發展。

剛性兌付是被強加的意願

長期以來,在我國金融領域剛性兌付逐漸成了銀行理財、信托產品的標志性特征。

2014年年初,規模高達30億元的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出現兌付風波。幾經波折之后,投資者最終等到了接盤者,但原本10%的收益率在最后一年變成了2.8%。

據悉,“誠至金開1號”於2011年2月1日推出,分兩期募集30.3億元。對山西振富能源集團進行3年期股權投資,到期回購,預期收益率高達10%。此后,期待高收益回報的投資者卻等到了隻能按照2.8%的收益率來分配以及該信托計劃30多億的信托財產或無法按期變現的公告。

2014年1月27日,中誠信托再次發布公告,承諾將持有的該信托產品收益權轉讓給接盤者,退還本金和支付2.8%的利息。很明顯,中誠信托通過“第三方接盤”的方式化險為夷。

類似的案例近年來還有一些。事實上,正是由於剛性兌付預期的存在,很多有風險的理財產品、信托等產品利率被當成了無風險利率。近幾年來,跟銀行存款利率比,很多信托理財產品收益率在7%至8%,不少甚至達到了兩位數。

“投資者自然對風險較低、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青睞有加。”一位購買了上述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說,“即便自己也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高的離譜,但畢竟是銀行售賣的,感覺銀行就是為了保聲譽,也會保証理財產品的到期兌付。”

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金作鵬表示,2011年以來,他已受理數十起信托到期兌付糾紛,最終都是以撤訴為條件,達成剛性兌付和解。“不剛性兌付會造成維權風險。如果支持投資者訴求,對行業、公司的影響又很大。”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產品項目不怎麼樣卻能給出高得離譜的收益率,投資者則認為不管多大風險買了都沒事,這是不正常的,剛性兌付的潛規則遲早會被打破”。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打破剛性兌付要改變投資者理念

在規模不斷擴大之時,剛性兌付所帶來的隱憂也在不斷顯現。由其導致的風險收益不匹配已經滲透到整個金融市場,進而拖累著實體經濟發展。

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金融產品違約個別情況難以避免,必須加強監測,及時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央行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表示,“剛性兌付”現象有悖於“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不僅助長了道德風險,也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引發資金在不同市場間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動。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也曾表示,如果沒有違約事件出現,對所有金融產品都實行剛性兌付、隱含擔保,中國永遠不可能有健康的金融。

事實上,相關法規也早已明確了信托產品的風險性,“剛性兌付”之說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投資者的“一廂情願”。銀監會發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就明確指出,信托財產發生損失,由信托公司以固有財產賠償﹔不足賠償時,由投資者自擔。

同時,銀監會正式印發了《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介紹。

2014年12月1日銀監會下發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引導商業銀行發行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與無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理財產品,加大發行預期收益率產品的成本,打破“剛性兌付”,做到“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

郭田勇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最重要是要轉變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是投資而不是儲蓄”的理念,充分培養投資者的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而目前投資者對於風險的認識顯然不足,要做到“買者自負”,在目前市場情況之下,還是有難度的,但未來打破“剛性兌付”一定是監管和銀行都必須要走的路。

 

(責編:田原、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韓國女孩夜生活自拍韓國女孩夜生活自拍
  • 現實中的"動漫美女"現實中的"動漫美女"
  • 80后紋身師月入過萬80后紋身師月入過萬
  • 高考經濟緣何火熱高考經濟緣何火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